從加速模式到持續動力的遷移。
走髖關節主導模式在加速期建立的“以髖帶腿”發力習慣,可直接遷移至途中跑階段的路子。
讓老鮑途中跑時,髖關節的“擺動-蹬伸”循環,也就是擺動腿前擺時髖關節屈曲,支撐腿蹬伸時髖關節伸展。
與加速期發力模式形成技術銜接。
減少動作轉換的能量損耗。
例如,鮑威爾在途中跑時髖關節蹬伸速度比傳統模式快0.3-0.5/s,源于加速期形成的肌肉記憶。
這是什么?
是不是有些眼熟?
沒錯。
其實他這里做的部分所謂的與加速取的發力模式形成技術銜接,也就是蘇神在這一場做的東西。
只是說蘇神在這里幾乎做到了一個整體的完美。
做出了幾乎完美的轉換第七步。
但是弗朗西斯他們這里沒有這樣的體系以及認知。
只能一步一步的來。
對比之下就顯得很粗很糙。
但事實上,這就是正兒八經的嘗試。
從這里你就能看出來,這些頂尖教練都是有水平的。
不是浪得虛名的。
只是說他敗就敗在了認知以及對于科學體系的知識。
完完全全的不如蘇神。
并不是敗在了他們本身的能力上。
接著走加速期對臀大肌、股四頭肌的高負荷刺激,可提升肌肉線粒體密度和毛細血管分布。
提高途中跑耐性。
也就是牙買加的運動實驗室太拉。
不然他們肯定能發現。
經過7-8周針對性訓練,老鮑臀大肌的氧化酶活性可提高不少。
而氧化酶活性的提高。
又會使得老鮑途中跑階段的乳酸堆積閾值延后約5-10米!
這一點對于。
整個途中跑對應速度衰減率,其實大有好處。
最大應該可以降低5%-8%。
使得整體的耐力和速度維持能夠繼續提高。
或者叫做延緩下降。
途中跑時步頻約為4.5-5步/秒。
每一步的支撐期僅0.1-0.12秒。
此時肌肉-肌腱單元的彈性勢能利用效率尤為關鍵。
加速期訓練形成的“關節角度微調能力”,可使途中跑時蹬伸階段的彈性勢能貢獻率從25%提升至35%。
相當于減少主動肌肉收縮消耗的atp約15%,延緩疲勞發生。
只是這一些深度的數據理論。
牙買加這一邊沒有辦法給他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讓他只能通過自己的經驗以及訓練中慢慢去總結。
最終老鮑這邊跑完。
成績竟然沖到了9秒66???
也就是說再一次打開了9秒70。
也是本賽季的第一次。
并且。
還順手刷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最好成績。
而且看到最后的感覺明顯沒有竭盡全力。
有點類似于老鮑上一世跑出最好成績時候的感覺,其實還有余力。
這對于他自己來說。
這個成績也讓鮑威爾覺得十分滿意。
即便是在小高原上。
即便是在整體大風的加持下。
這么輕松就能跑進9秒70。
并且刷新自己的個人最好成績。
還是讓鮑威爾覺得信心倍增。
感覺自己的今年很有可能又是最強的一年。
他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蘇神每一年對于枯燥訓練都有這么亢奮的狀態。
如果每一年都有成長。
每一年都是最強的自己。
即便是老鮑自己。
現在都嘗到了甜頭。
欣賞每一年都是最強。
對于自己也能產生極大的內啡肽。
讓自己的心靈深處得到滿足。
這種比單純的放縱得到多巴胺的快感。
更加讓人精氣神得到振奮。
總而言之。
弗朗西斯這邊走的路子就是——核心原理總結:
是“爆發模式”到“持續動力”的底層邏輯。
鮑威爾的技術模式本質是通過髖關節生物力學優勢提升加速效率,同時通過肌肉-肌腱彈性代償機制平衡負荷。
而對途中跑的強化,實則是將加速期的“爆發性彈性發力模式”轉化為途中跑的“高頻彈性循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