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余人。
雖然沒有參與這一場閃電對決的資格。
但其實也各自跑出了不錯的成績。
畢竟這一場的風速比較大。
第三是老鮑,他這一次冬訓其實效果很不錯。
再加上他比博爾特更早的自律。
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可能感覺不出什么,但是這幾年明顯出現了不同。他的身體狀態并沒有多少下滑,甚至因為技術和領悟力提高。
再加上黑科技的輔助,讓自己的訓練強度和訓練周期增長。
反而起到了不斷前進的效果。
要不是賽季剛開始太響,在現場展示冬訓的效果有點心急,拉到了小腿。
后來為了徹底的恢復,弗朗西斯讓他沒有上場,不然的話早該展現了。
而且今年他還有緩解疲勞的策略。
好像今年不少超級運動員都在研究這一個地方。
比如博爾特,比如蘇神。
比如鮑威爾。
老鮑這邊的策略是——
通過微調髖關節屈曲角度。
約減少5°-8°。
膝關節蹬伸幅度,利用肌肉肌腱的彈性勢能。
落地緩沖時股四頭肌離心收縮儲存能量,蹬地時彈性釋放輔助發力,使主動收縮強度降低。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訓練中他開始更多增強關節性的強化。
比如關節穩定性訓練,采用單腿硬拉、瑞士球側橋等動作,強化髖關節盂唇、膝關節韌帶的本體感覺,提升關節在高負荷下的控制能力。
只可惜他們這邊還是沒有筋膜體系的理念。
不然的話如果再輔助筋膜放松。
通過筋膜松解臀大肌筋膜粘連,降低肌肉張力,可使肌肉恢復速度提升更大。
弗朗西斯是給他安排的,就是提升肌肉抗負荷能力方式——強化臀大肌、股四頭肌在高應力下的發力效率。
通過肌肉-肌腱單元訓練,減少主動收縮強度。
如鮑威爾微調關節角度的策略。
他們其實都是有自己的體系和辦法的,加上經驗也是一個方面的優勢,在配合這個時代,在蘇神的影響下,越來越開始趨于科學化。
這些主要的名帥都會不知不覺被影響。
會不知不覺的加入其中。
這其實就是利用動力傳導優勢。
驅動髖關節作為多軸關節,其伸展力矩顯著大于膝關節,以髖關節為發力核心時,通過“髖-膝-踝”鏈實現更高效的動力傳導。
加速期臀大肌爆發收縮時,力矩經股骨傳導至膝關節,相比以膝關節為主導的模式,能量損耗減少。
雖然人體的關節還有人體的肌肉都是這些,但是每個人的天賦屬性不同,運作模式不同,那么所帶來的動力傳導就不同。
所謂的名帥,就是要利用每個人的不同。
來打造真正的短跑運動員。
而不是在一個模子里面教學的。
那只能用在初級階段。
不是高級階段。
比如今年,他就是在強化老鮑這邊的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在加速期呈“協同高負荷”狀態能力。
當老鮑髖關節屈曲角度從90°蹬伸至180°時,他發現臀大肌離心-向心收縮的應力峰值可達體重的3-4倍。
股四頭肌則因膝關節快速蹬伸承受約2.5倍體重的剪切力。
這其實就可以緩解,30米時肌肉酸痛的生理機制。
然后在途中跑通過微調髖關節屈曲角度,使得肌肉肌腱單元的彈性成分在落地緩沖時儲存更多彈性勢能。
或許弗朗西斯并不知道其中的科學具體原理是什么,但是通過現象觀察他也能走對位方向。
當股四頭肌離心收縮速度為2/s時,彈性勢能可承擔約30%的發力需求,從而減少肌纖維主動收縮的強度。
而他這么做,其實就是一種最初期的——動態補償。
比如這里。
老鮑途中跑。
髖關節微小角度調整±5°。
可改變肌肉發力的“力臂”。
當髖關節屈曲度減小,臀大肌的力臂縮短,但肌腱彈性形變增大,使得肌肉在相同發力下可通過彈性勢能補償力矩損失。
形成“肌肉負荷-彈性代償”的動態平衡。
沒錯,這其實也是一種“代償”。
只是這種代償相對于蘇神的那種并行控制體系。
實在是太過于粗糙和簡單。
不過呢,能夠通過自己發現這個問題,已經說明了弗朗西斯有幾把刷子。
不然牙買加那么多名將就不會在他手下討生活。
只是受限于牙買加本身的科研實力以及科技水平。
無法做到蘇神這邊的程度。
甚至無法達到歐美這邊的程度。
可是毫無疑問,他這么做是有意義的。
就是一個最簡單粗糙版本的代償體系嘗試。
事實上人類的各種成熟體系最開始都是從這種簡單的粗糙的甚至是粗放的一次次嘗試里面見見總結經驗,拼湊成一個整體。
只是說蘇神這邊,因為他是重開者,所以可以直接把這些拼湊的東西能夠當成一個整體來使用。
但真正的一個科學門類的發展,比如運動學。
即便是一個分支。
那也都是像弗朗西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才對。
到了極速區之后。
弗朗西斯就是讓老鮑對途中跑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