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瓶也不會直接站出來反對。
可。
剛剛他聽到自己的師傅說什么?
讓他……
大膽上。
這。
真不是自己聽錯了嗎?
其實還真不是。
孫海瓶,這么多年別的不說。
對于機會的把握。
還是有幾分心得。
而且在他手下的運動員沒有一個說他不好。
這絕對說明問題。
那么。
在為運動員職業生涯考慮方面。
孫海瓶絕對是用心的。
劉祥那些方面只能說是沒經驗,但看劉翔對他的態度甚至是送別墅,給他就知道對于劉祥用不用心。
如果說這就是謝文君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拿牌機會?
那么。
孫海瓶絕對會讓他抓住,用力一拼。
那么起跑前。
謝文君的起跑器設置就打破常規。
前起跑器距起跑線1.18米,后起跑器距前起跑器1.45米,且與跑道中線呈7°夾角。
這一設計源于他1.90米的身高與102的下肢長——
相較于歐美選手,亞洲運動員下肢相對較短,但髖關節靈活性更高。
較近的起跑器間距比歐美選手平均短3-5,能使他在蹬地時更高效地利用下肢爆發力。
而7°夾角則巧妙引導身體在啟動瞬間產生向內的分力。
幫助其快速切入跑道內邊。
減少過欄路徑長度。
以前孫海瓶肯定會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起跑器設置都要做這么多花樣。
但是現在他理解了。
這么多年在二沙島不是白待著。
他也找了很多時間和拉爾夫.曼做一些心得交談。
所以人家對于他不一定有興趣。
但是他對人家感興趣就行了。
現在他處于想要學習的姿態。
那自然要拿出相應的態度來。
這一點孫海瓶做得很不錯。
而且他確確實實在這些年學到了不少新東西。
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東西。
就比如眼下。
這么做是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而不是自己憑空瞎想。
這種布局使他蹬地時的水平分力占比提升至78%,超過了之前的72%。
同時垂直分力控制在22%。
既保證了啟動速度,又避免因過度垂直發力導致重心起伏過大。
此外,將起跑器踏板傾角調整為前板15°、后板25°,這種不對稱設計契合謝文君其前腳掌發力的習慣,使蹬地瞬間的肌肉募集效率提高12%。
同時,謝文君將起跑器與跑道中線呈7°夾角。這個看似微小的角度調整,實則蘊含著精妙的原理。
這是因為在蹬地時,該角度產生的側向分力能夠引導身體自然地向內側傾斜。
幫助他在起跑后迅速切入跑道。
縮短過欄的實際路徑長度。
會這么多是謝文君在啟動的時候身體總是產生偏移,這樣反而能讓他的啟動恢復到一個正常的局面。
根據計算,這一設計可使他的過欄總路徑減少約8-10厘米,在爭分奪秒的比賽中,這一優勢不容忽視。
在預備姿勢階段,謝文君的身體姿態展現出高度的專業性。
他的雙手間距略寬于肩,手指緊扣跑道,這種抓地方式能夠提供更穩定的支撐,同時有助于在啟動瞬間將手臂的擺動力更好地傳遞到全身。
頭部保持自然下垂。
目光注視起跑線前約50厘米處的固定點。
視線角度既能保證身體重心的穩定。
又能在發令槍響時迅速做出反應。
臀部位置略高于肩部。
與地面形成約135°的夾角。
這種姿態使得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都處于適度的屈曲狀態,股四頭肌、腘繩肌等主要發力肌群被拉伸到合適的長度。
根據肌肉的長度-張力關系,此時的肌肉能夠在收縮時產生更大的力量。
同時的背部保持挺直,核心肌群處于緊張狀態,為即將開始的啟動動作提供穩定的動力傳導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