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預備姿勢的設計,使他在起跑瞬間能夠迅速激活全身的力量,并且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協調。
沒錯,真正的科學就是這樣,每一步都是設計。
不會像以前一樣,光憑肉眼和經驗做出判斷。
一切都要有跡可循,有理可依。
發令槍響的0.141秒后,謝文君彈射而出。
前兩步步長分別為1.22米和1.30米,蹬地時間僅0.23秒/步,步頻高達5.1步/秒。
這種高頻小步啟動,利用快肌纖維的快速收縮特性,在極短時間內將身體重心從蹲踞狀態拉起,同時通過高頻擺臂。
擺幅達肩關節活動范圍的85%。
維持軀干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他的手臂擺動軌跡呈現獨特的“8字形”。
左臂前擺時肘關節內收至胸口左側。
右臂后擺至臀部右后方。
這種交叉擺動方式有效抵消了下肢蹬地產生的旋轉力矩,使身體重心偏移量控制在±2以內。
從第三步起,謝文君進入“階梯式加速”階段。
他以0.12米的步長增幅逐步推進,步頻從5.1步/秒平滑提升至5.4步/秒。
形成獨特的加速曲線。
這種加速模式的核心在于“能量梯度釋放”——通過精確控制每一步的蹬地力量與時間,使身體動能呈線性增長,避免因瞬間爆發導致的能量損耗。
在步長增加方面,通過逐漸加大髖關節和膝關節的伸展幅度,以及延長蹬地時間來實現。
每一步的蹬地過程中,下肢肌肉都經歷了充分的收縮和伸展,將地面反作用力有效地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同時,注重每一步的著地方式。
采用前腳掌先著地,然后迅速過渡到全腳掌的方式,這樣能夠減少著地時的沖擊力,并且快速完成蹬地動作,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在步頻提升方面,謝文君通過加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提高肌肉的收縮和放松速度來實現。
他的神經系統能夠精準地調節肌肉的工作節奏,使雙腿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多次的擺動和蹬地動作。
在加速過程中,他的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在身體前方約20-25厘米的位置,形成一個穩定的前移軌跡。
這樣的重心控制有助于維持身體的平衡,并且能夠使每一步的蹬地力量更好地轉化為向前的加速度。
通過這種步長與頻率的動態優化,謝文君在加速階段能夠實現高效的能量利用和速度提升,為順利完成八步上欄奠定堅實基礎。
連續的跨步。
在第五步時,他展現出關鍵技術細節:支撐腿的膝關節彎曲角度保持在140°,踝關節背屈至30°,形成“彈性弓”姿態。
這種姿態使小腿三頭肌與股四頭肌處于最佳牽張狀態,根據胡克定律,肌肉預拉伸程度與后續收縮力成正比。
在第六步蹬地時,他能瞬間產生3.6倍體重的蹬地力,較常規姿態提升8%。
擺動腿同步完成“折迭-前擺”預動作,膝關節夾角從135°驟縮至90°,為起跨儲備動能。
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完全突出。
這是因為啟動方面一直都不算是太強項。
除非你是劉祥。
不然的話。
孫海瓶這邊整體的訓練模式還是以中后的加速為主。
前面能夠有這么快。
已經是冬訓身體素質的不斷成長以及技術的變化帶來的效果。
換成以前。
不僅僅是技術的細節不夠。
身體的能力。
也不夠這么去玩。
還是那句話。
再好的細節都需要身體來帶動。
沒有身體這個載體。
你說什么都沒用。
二沙島最大的真理。
就是這個。
因此你可以看到在二沙島出來的運動員。
沒有一個體魄不會遠超國內,乃至是全亞洲的選手。
做競技體育。
你沒有體魄。
你的體魄不夠強悍。
還想要取個好名次。
簡直是有些異想天開。
倒數第2步,是謝文君技術體系的核心控制點。
他將步長精準控制在1.68米,比第六步縮短0.07米,同時降低重心高度10,使身體進入“俯沖蓄勢”狀態。
腦海中還有孫海瓶告訴他的這段話:
這一操作基于運動軌跡修正原理:通過主動縮短步長,將身體重心后移12,為最后一步的起跨留出±5的誤差容錯空間。
此步蹬地時,他的支撐腿發力角度調整為與地面呈42°,使水平分力最大化。
踝關節背屈角度增至35°,激活跟腱的彈性勢能。
同時,擺動腿提前啟動“螺旋式前擺”——先向身體外側劃動20°。
再急速內收直指欄頂。
這種復合軌跡有效修正了他自己身體習慣因八步上欄可能產生的橫向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