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美式技術。
著地時踝關節先被動背屈吸收沖擊力。
隨后主動跖屈產生蹬地力。
充滿著侵略性。
陳娟曲臂起跑,雙層驅動。
上肢驅動:啟動瞬間,彎曲的手臂以300°/秒的角速度擺動,產生向后的反作用力。
根據牛頓第三定律,該力通過肩部傳導至軀干,輔助身體前傾。
下肢驅動:同步進行的下肢蹬地動作蹬地角度45°,蹬地力達3.2倍體重。
與上肢擺動形成力學耦合。
使身體重心在0.3秒內前移至腳掌前方18厘米的理想位置。
因為曲臂起跑。
怎么說呢。
即便她的身高很高。
卻也能在這里直接殺到第二位。
僅次于女子啟動小鋼炮弗雷特。
進入加速階段。
這個地方美國選手安德森處理的不夠好,有一些停滯。
這就讓她一下子被斯圖爾特追上。
雖然斯圖爾特年紀比他還大。
這里的發揮。
確實更好,更老辣。
但這一場觀眾在看的。
只剩下弗雷澤和陳娟。
為了對抗弗雷澤。
陳娟在這里做出了調整。
首先是進入加速階段,曲臂起跑為陳娟的步幅擴展提供了力學基礎。
由于上肢擺動力矩的增強,較直臂增加25%,其下肢蹬地時可獲得更大的反作用力。
在能量分配方面,陳娟眼下的曲臂技術減少了上肢擺動的能量損耗,使更多能量用于下肢加速。
而且陳娟在加速階段的磷酸原消耗速率比采用直臂起跑的選手低15%。
這是為后程沖刺保留了關鍵的能量儲備。
外加重心軌跡的精準控制。
曲臂起跑幫助陳娟實現了低重心、高穩定性的加速姿態。
其軀干前傾角度在啟動時保持48°,并在七步之后平滑過渡至35°。
重心投影始終維持在腳掌前方15-20厘米的黃金區域。
這種姿態控制得益于曲臂產生的“力矩平衡效應”——
當手臂向后擺動時,產生的逆時針力矩與下肢蹬地的順時針力矩相互抵消。
使身體橫向偏移量控制在±3厘米以內。
就這樣,雖然弗雷澤還是領先的姿態。
但是領先并不多。
陳娟一直在后面緊緊咬著。
也許對于袁奇奇甚至是韋勇麗來說,多槍能力或者是雙槍能力不夠。
可對于陳娟!
這不是什么大問題。
起碼對于她來講,她現在就已經具備了極限雙槍的能力。
為的就是沖擊大賽的獎牌。
不至于半決賽消耗之后決賽就掉鏈子。
抬頭。
進入途中跑。
這種“高頻小步“策略與其身高形成力學適配——
較短的下肢通過快速擺動減少騰空時間騰空/支撐比達到0.9:1,降低空氣阻力。
其擺臂技術達到極致。
雙臂擺動幅度擴展至肩關節活動范圍的95%。
擺動頻率與步頻形成1:1.1的超同步關系。
這種擺臂產生的前向驅動力可提升速度2-3%。
別看只有這么一點點,但對于弗雷德這種世界頂尖的運動員來講。
任何一點的提升都是相當的可貴。
絕對不會嫌少。
再加上姿態控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