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軀干前傾角度保持在28°。
頭部與脊柱呈直線。
這樣就可以使迎風面積減少。
進入途中跑。
弗雷澤速度更快了。
簡直就像是一道小型火箭。
弗雷澤不愧是女子專門的傳奇。
她能保持巔峰這么久,絕對不僅僅只靠身體素質,技術姿態一直在轉換或者突破都是他延緩衰了,年紀大了還能保持競爭力的核心關鍵。
可。
陳娟也不是吃素的。
擺臂調整。
變成“半彎曲擺臂”模式,肘部夾角從起跑時的120°調整至140°。
這一角度變化蘊含的科學原理是——
空氣動力學優化:彎曲的手臂有效減少了迎風面積。
相較于傳統擺臂,半彎曲姿態使上肢在擺動過程中形成更流暢的流線型,降低空氣湍流產生的阻力。
根據流體力學原理,物體表面的曲率變化會影響氣流附著與分離點,半彎曲手臂能使氣流更貼合肢體表面,延緩氣流分離,從而減小壓差阻力。
這種姿態調整使她在高速運動時的空氣阻力系數降低約15%-20%。
在每秒8-9米的途中跑速度下,可節省約8%-12%的克服阻力能耗。
然后就是肌肉工作模式轉換。
140°的肘部夾角使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處于更高效的發力區間。
在擺動過程中,肌肉無需維持過大的收縮張力,而是通過肌腱與關節的彈性勢能輔助動作。
當陳娟手臂向前擺動時,肱二頭肌先進行離心收縮控制擺動速度,隨后快速向心收縮完成前擺動作。
向后擺動時則由肱三頭肌主導類似的“離心-向心”收縮模式。
這種彈性驅動的收縮方式,相比直臂擺臂時肌肉持續高強度的等長收縮,能量消耗降。
雙管齊下。
“陳娟對決弗雷澤!”
“我相信這就是決賽會上演的畫面!”
“兩個人兩種體型,你追我趕,好不熱鬧!”
極速爆發。
弗雷澤這里。
就不一定能壓得住陳娟了。
她這種個頭的運動員。
極速勢必不會太快。
不然的話,那她就不是弗雷澤。
那她就是喬伊娜。
陳娟一直在等。
到了結束之后,她才突然……馬力全開。
陳娟在途中跑的步長與步頻控制展現出精密的技術邏輯。
首先她將步長穩定在1.9-1.95米。
這一數值并非隨機設定,而是基于其身體重心高度與下肢長度的黃金比例關系。
從生物力學角度,當步長與重心高度比值處于1.0-1.05區間時,身體騰空與支撐階段的能量轉換效率最高。
陳娟通過精確控制髖關節伸展幅度,約160°-165°,和膝關節蹬伸角度,蹬地瞬間約175°,使每一步的蹬地力水平分力占比保持在78%-82%。
確保能量有效轉化為前進動力。
當大腦發出下肢蹬地指令時,同步觸發上肢擺臂信號,且擺臂節奏略快于步頻,產生向前的牽引效應。
這是為了讓自己步頻與擺臂頻率形成1:1.1的固定比例關系。
蘇神實驗室研究表明,這種“超前擺臂”策略可使身體重心前移速度提升5%-7%,幫助維持高速運動中的慣性。
維持速度。
極速維持!
擺臂參數鎖定!
半彎曲擺臂的肘部夾角穩定在140°±3°,擺臂頻率與步頻始終保持1:1.1的固定比例。
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激活強度波動控制在±8%以內。
確保擺臂產生的前向驅動力穩定。
通過脊髓反射弧自動調節,當肌肉疲勞導致收縮力下降時,神經系統優先延長支撐時間從0.12秒增至0.14秒,而非降低步頻,從而維持整體節奏。
然后就是最后二十米。
開始最后沖刺。
到了這個地方,反倒是陳娟開始占據優勢。
弗雷澤漸漸轉為守勢。
面對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興奮性下降,陳娟采用立刻“協同肌群募集優先級調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