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陳娟做的不好。
在軌跡方面,過弧頂時的切線并非簡單的弧線拐點,而是呈現出“s型微調”的特征。
在接近弧頂前3-4步時,陳娟會有意識地將落地點向內側微調1-2厘米,通過這種微小的軌跡修正,使得身體在通過弧頂時的轉動慣量減小。根據轉動慣量公式i=r2,為質量,r為轉動半徑,減小r可降低身體轉動所需的能量,從而將更多能量用于向前運動。
同時,這種微調也為出彎時的軌跡向外過渡做好了準備,避免了在弧頂處出現軌跡突變導致的速度損失。
身體重心的調整是此階段的另一核心。
在過弧頂前,“梅氏切線”的重心會略微向前上方移動,形成“預前傾”姿態。
這種姿態的作用在于,當身體通過弧頂后,重心的自然下落會與腿部的蹬地力量形成合力,加速身體向直道方向的運動。
重心的前移也使得軀干與地面的夾角減小,增加了步長的有效距離,為出彎后的加速奠定基礎。
就是可惜。
這些點陳娟幾乎都沒有做的多好。
能夠在剛剛把突然變強的極速在過弧頂的時候控制住。
沒有崩。
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個時候開始進入下彎道。
弗雷澤可能還沒什么感覺。
畢竟她的領先優勢比較大,再加上又是全程類型的選手,整個前面領先的優勢比較多,對于領先太多的人感官不夠靈敏。
況且現在還有前伸數。
真正感覺不對勁的就是處于第2位的……
阿霍雷。
阿霍雷的感覺非常不好,因為她通過好幾次失誤,在下彎的時候已經明顯感覺到……
后面有速度在接近。
不會吧。
這么快就追過來了嗎?
她的pb難道不是在高原上創造的嗎?不是高原加大風才有的嗎?
該死的,難道是因為自己的這幾次失誤嗎?
容不得阿霍雷多想。
下彎道開始。
進入下彎道,弗雷澤的技術重心轉向“銜接準備”。
她的腳踝開始悄悄調整角度,左腳落地時腳尖內扣的幅度減小,右腳蹬伸時髖部向外送的幅度也隨之收斂,這些細微的變化都是在為直道的直線發力做鋪墊。
步幅在此階段保持穩定,沒有因即將進入直道而刻意擴大,步頻則維持在高效區間,確保節奏不被打亂。
擺臂的調整更為精細。
左臂擺幅繼續增大,右臂擺幅進一步收窄,兩者的擺動軌跡開始向身體中線靠攏,這種漸進式的對稱調整,像提前鋪設的軌道,引導身體平穩過渡到直道姿態。
她的核心肌群在此階段展現出強大的控制能力,即使身體姿態在緩慢變化,腹部與下背部的緊張度始終保持一致,讓力量傳遞的通道始終暢通,沒有出現因調整而導致的力量損耗。
阿霍雷這邊。
賽道的弧度逐漸平緩,現在她的技術重心轉向直道銜接的準備。
只見她腳踝開始悄悄調整角度,左腳落地時內扣角度從30度減至15度,腳掌外側的發力比例繼續提升,這種細微的變化是在為直道的直線蹬地做鋪墊。
左臂擺幅增至與右臂接近,擺動軌跡開始向身體中線靠攏,不再有明顯的內外差異。
她也開始穩住。
前面屢屢出現了變化,讓她很是惱火。
不然她現在肯定和弗雷澤的差距會更小。
不會這么大。
后面的第四奧卡巴雷,隱身了這么久,終于開始把速度加起來。
不做六娃了。
她的步頻在此階段保持穩定,但每一步的蹬地發力點都在變化。
從彎道的“側前方”逐漸轉向“正前方”。
右腳蹬伸時,髖部不再向外送展,而是沿著身體中線向前推送,這種調整讓步長在保持的同時,推進方向更接近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