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在此刻展現出強大的控制能力,即使身體姿態在緩慢變化,腹部與下背部的緊張度始終如一。
擺臂帶動的重心前移也沒有絲毫減弱,確保力量傳遞的通道始終暢通,為即將到來的直道銜接儲備動能。
她這么高的身高。
就是指望大直道。
前面因為慣性太大,啟動又不給力,重型也不容易調整,所以整個彎道前面,她只是跟上了第一集團。
僅僅只是這樣。
多余的就沒了。
更多還是指望在指導上的發揮,展現自己強力后程以及全場最長大長腿的優勢。
陳娟這里,步頻在此階段保持穩定,但步幅出現“峰值效應”。
即通過弧頂時的步幅是整個彎道階段最大的,這是因為弧頂處的跑動半徑相對穩定,身體內傾角度處于平衡狀態,肌肉能夠發揮最大的收縮力量,使得每一步的前伸距離達到最大。
這種步幅峰值的出現,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軌跡優化、重心調整和肌肉發力協同作用的結果,它能有效提升弧頂處的瞬時速度,為出彎積累動能。
砰砰砰砰砰。
下彎道階段是從弧頂到彎道結束進入直道的過渡階段,“梅氏切線”在此階段的核心是實現從彎道向直道的“無縫銜接”,最大限度地保留彎道獲得的速度。
軌跡方面,下彎道階段的切線呈現出“漸進外移”的特征。
陳娟從過弧頂后開始,每一步的落地點都比前一步向外移動約0.5-1厘米,這種漸進式外移使得跑動半徑逐漸增大,彎道曲率逐漸減小,直至接近直道時軌跡趨于直線。
根據圓周運動原理,當曲率減小時,所需的向心力逐漸減小,身體內傾角度可以逐步恢復,這個過程避免了因突然減小內傾而導致的身體失衡,保證了速度的連續性。
身體姿態的調整是下彎道階段的關鍵。
內傾角度從弧頂后的最大值開始,以每步0.5°-1°的幅度逐漸減小,這個減小幅度是經過精確控制的。
如果減小過快,會導致向心力突然不足,身體有向外滑動的趨勢,需要額外的力量來維持平衡。
如果減小過慢,則會影響進入直道后的前傾姿態,降低加速效率。
“梅氏切線”通過這種漸進式調整,使得身體在進入直道時剛好恢復到適合直道跑的前傾姿態,實現了從彎道到直道的平滑過渡。
這個過渡能力,就是價值。
如果能讓自己的身體再進入直道的時候,剛好恢復到適合直到跑的前傾姿態。
那簡直是一個完美的節奏。
都不需要太多的調整。
就可以直接出彎。
陳娟腿部發力在此階段從“向心力主導”轉向“推進力主導”。
下彎道初期,腿部蹬地仍需提供部分向心力,隨著軌跡外移,向心力需求減少,蹬地力量逐漸全部轉化為向前的推進力。
陳娟通過調整膝關節的蹬伸角度,使得下彎道后期的腿部蹬地方向更接近直線向前,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發力比例增加,腓腸肌的發力則側重于快速提踵,確保步頻不降低的同時,步幅進一步增大。
你可不要忘了,她,也是大長腿啊。
雖然不如奧卡巴雷這個身高1米8的運動員這么夸張。
但是也絕對足夠了。
此外,下彎道階段的擺臂動作完全過渡到直道擺臂模式。
左右臂擺動幅度趨于對稱,且都沿身體前后軸方向擺動,不再帶有向內或向外的分力。這種擺臂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上肢的能量消耗。
通過上肢的快速擺動帶動下肢步頻,為進入直道后的最終沖刺提供助力。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準備進入直道。
這個時候后面的人,已經被徹底拉開了。
只有前面4個人才能吸引大家的關注。
就好像這場比賽就為了她們4個人舉辦。
準備彎道進直道。
最后的銜接階段,弗雷澤的技術動作如行云流水般無縫切換。
腳踝的角度完全回正。
左腳落地時腳尖正對前方,右腳蹬伸時髖部不再向外送展,而是沿著直線方向發力。
整個下肢的運動軌跡從略帶弧形轉為純粹的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