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途中跑外側腳蹬地產生向前+向心的復合力時,這一鏈條能將70%的力直接轉化為向心力,而他之前因為根本不注意,這里的轉化率僅為50%-60%。
還有動態傾斜角度,從3-5度增至8-10度,使向心力在切入階段完成“基礎值構建”,這是為途中跑的“增量調控”奠定基準。
這種階梯式增長讓途中跑只需微調傾斜角度即可匹配向心力變化,而非重新建立發力模式。
在蘇神眼里,這整體都是——
博爾特對自己途中跑向心力的重新塑造。
這么做的連鎖反應就是:
若切入時傾斜角度固定,如始終保持5度,進入途中跑后需突然增加5度傾斜才能匹配238n的向心力,這種“急傾斜”會導致重心瞬間外移3-5,迫使向心力出現10%-15%的波動,影響途中跑的速度穩定性。
這就是博爾特之前用的模式。
只是他依靠自己恐怖的身體天賦,能夠盡量抵消這些副作用。
但要注意,只是抵消并不是完全沒有。
只是他跑的太快了,你感覺好像不明顯。
可現在呢?
博爾特現在采取的叫做“動態調整”。
本質是為后續向心力“平滑增量”鋪路。
然后就是彎道加速。
也開始為途中跑注入“向心力增效動能”。
所以他剛剛做的外側腳“切線蹬地”,角度外偏10度,使每步的推進力與向心力形成“4:1”的黃金配比,這種配比在途中跑階段被延續。
也就是說當速度不斷增加的時候……
彎道向心力隨推進力同步增長。
這就避免了“為追向心而犧牲推進”或“為加速而忽略向心”的矛盾。
髖部轉動發力,外側腿蹬地時髖外旋8-10度,是延長了向心發力的時間。
使得單腳支撐時向心發力階段占比從直道的30%增至50%。
這讓途中跑階段的向心力能更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支撐期,而非集中在蹬地瞬間,減少了向心力的“脈沖式波動”。
這樣一來,博爾特原本因為彎道加速時依賴膝關節發力,會導致向心發力時間縮短至支撐期的20%,途中跑向心力會呈現“峰值過高、谷值過低的震蕩,迫使身體頻繁調整姿態,步頻被迫降低0.2-0.3步/秒。
這么一改。
博爾特的“髖部引領”本質就可以讓向心力與速度增長……“同頻共振”。
三階段聯動對途中跑向心力的終極影響,就是——形成“低損耗、高適配”的閉環!
啟動的“預調整”、切入的“框架構建”、加速的“增效動能”三者形成閉環,使博爾特在途中跑階段的向心力控制呈現新的優勢。
第一穩定性。
向心力圍繞目標值的波動幅度≤3%,而普通運動員波動幅度≥8%,也低于自己之前的5%。
第二效率。
每牛頓向心力的能量消耗比普通運動員低12%-15%,因為力的傳導消耗開始減少。
第三適應性。
當風速、跑道摩擦系數等外部因素導致向心力異常時,身體的調整速度比對手快0.08秒,比自己之前提升0.02。
這種閉環的核心邏輯是——前序階段不直接“產生”向心力,而是通過姿態、速度、發力模式的設計,讓途中跑階段的向心力“自然適配”身體能力。
即向心力的大小由速度決定,而控制向心力的“工具”,使得肌肉、姿態、傳導效率由前序技術鋪墊。
這也是博爾特能在彎道途中跑實現“速度與穩定性雙高”的底層原因。
明顯開始對于向心力主動掌控。
那這樣他的彎道途中跑。
肯定會提升。
肯定能跑得更快。
蘇神說的當然沒錯。
因為跑步時的向心力并非主動“產生”。
而是通過身體向內側傾斜,使地面支持力的水平分力提供向心力。
因此,向心力的控制本質是對“傾斜角度”和“支撐力方向”的調控。
若向心力不足,傾斜角度偏小,身體會因離心力外推導致重心偏移,被迫增加腳外側摩擦發力,額外消耗15%-20%的能量。
若過度提供,傾斜角度偏大,則會增加軀干與地面的夾角,導致垂直支撐力不足,步頻被迫降低。
而博爾特今天做了這些操作,包括前面的啟動切入彎道以及彎道加速,竟然都是為了后面彎道途中跑對于向心力的主動掌控。
蘇神跟打包票之前的博爾特肯定沒這個能力。
甚至沒這個想法。
那如果這樣的話。
他整個彎道……
怕是會起飛。
砰砰砰砰砰。
支撐腳的“發力方向調整”!
外側腳,蹬地時腳尖指向彎道外側切線,使地面支持力的水平分力,方向與運動軌跡切線更一致。
其蹬地時踝關節外旋角度隨速度提升增加2-3度,確保支持力的水平分量精準指向圓心,減少力的“橫向損耗”。
內側腳落地時腳尖內扣角度從5度增至7度,支撐階段膝關節內扣幅度加大。
通過腳掌內側與地面的摩擦,額外提供5%-10%的側向力,輔助補充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