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速度峰值瞬間。
40米。
離心力已隨速度提升達到穩定閾值,此時身體姿態需從切入階段的“動態調整”轉向“剛性穩定”。
即通過固定傾斜角度與核心張力,構建高效的力量傳遞框架。
這是……
傾斜角度的精準鎖定?
博爾特在此階段將身體傾斜角度穩定在8-10度。
根據公式f離心=v/r為體重,v為速度,r為彎道半徑,當速度穩定在10-11/s、彎道半徑約36.5米時。
8-10度的傾斜可使重力的水平分力……恰好抵消離心力!
確保重心垂線始終落在支撐腳內側1/3區域!
避免腳外側過度承重導致的能量損耗!
核心肌群的“超剛性支撐”。
這一點百米的時候,他倒是已經見識過。
只是沒有想到在彎道200米中,他竟然同樣能夠調動。
這樣做可以避免軀干在步頻交替中出現左右晃。
將重心波動幅度控制在±3厘米內。
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而且還能作為上下肢力量傳遞的“剛性杠桿”,將下肢蹬地力量通過髖部直接傳遞至軀干,再配合擺臂形成整體向前的合力。
50米。
基于彎道加速弧線運動的能量轉化策略。
步頻與步長的“黃金配比”開始出現。
在這里,博爾特竟然刻意降低了一點點步頻?
你要知道,博爾特之前可是徹徹底底的步頻流。
之前的200米也是步頻猛轟。
結果他在這里竟然開始刻意降低了一點?
太熟悉博爾特的跑動節奏,這兩輩子都不知道看了多少回,幾乎第一時間就察覺出來了,他在這里控制了自己的步頻。
雖然沒控制下降多少,但是絕對是下降了一點。
這一點別人可能搞錯,但是蘇神絕對不可能搞錯。
他這是在做什么?
下一瞬間。
蘇神卻微微睜大了雙眼。
因為博爾特下降了一點不平之后反而在彎道上……
變得更快了!
不慢反快?
降低步頻怎么可能還快了呢?
當然可能。
尤其是在彎道上。
彎道中每次腳落地時,支撐腳需同時承擔垂直支撐、水平蹬地及對抗離心的側向力。
博爾特如果步頻過快會導致單腳支撐時間縮短,肌肉無法完成完整的收縮-舒張周期,發力效率下降。
這樣的話,步頻與離心力的波動周期,因跑道弧線曲率導致形成共振,就可以恰好與彎道離心力的穩定周期同步,避免因“步頻-離心力”錯位導致的重心震蕩。
減少支撐點切換損耗……
匹配離心力變化節奏……
居然是這個。
這個家伙竟然突然把技術做到了這個程度?
這個時候彎道的極速即將來臨。
彎道極速即將解放。
前面就說過。
采取現有的這個技術。
當博爾特速度不斷增加的時候……
彎道向心力隨推進力同步增長。
隨著他的速度越來越快。
向心力也開始同步增長。
傾斜角度的“梯度控制”!
腳踝——內側腳踝微微內扣,外側腳踝保持自然伸展,形成“內側低、外側高”的支撐基底。
膝關節——內側腿膝關節屈曲角度比外側腿大3-5°,通過下肢姿態差異強化傾斜趨勢。
軀干——從髖部以上整體向內側傾斜,肩線與地面形成的夾角等于傾斜角,且肩部、髖部、腳踝三點保持在同一垂面。
避免軀干扭曲。
這么做就使得他自己向心力與速度的平方達到……高度正相關。
這一波調整直接使得博爾特的梯度調整避免了“角度不足導致離心力失控”或“角度過大導致垂直支撐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