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蹬地階段,她的腘繩肌與股四頭肌的發力比例為1:1.8,而其她選手平均為1:2.3。
這意味著她的小腿回收速度更快,當股四頭肌完成蹬地動作時,腘繩肌能在0.02秒內迅速收縮,將小腿向前牽拉,使腳落地時間比對手提前0.015秒。
這種“股四頭肌主導蹬地、腘繩肌主導回收”的協同模式,讓她的步頻在保持高速的同時,甚至肌肉恢復時間比拉塞爾多出0.008秒。
這在40米的短距離奔跑中,足以多完成半步有效蹬地。
依靠這一些改變,在彎道的時候。
袁奇奇甚至已經壓制了俄羅斯,德國,甚至是小鷹國。
小鷹國都壓住了,更不要說巴西或者法國。
甚至她發現自己即便是依靠純跑動。
都能夠壓制這一些國家的第一棒。
起碼不會落于下風。
這一點很重要。
給了袁奇奇更多信心。
讓她沖擊起來更有勁。
“袁奇奇啟動不錯,沒有落于下風。”
“彎道也不錯,甚至……有些壓住了其余人?”
“除了牙買加和美國隊,她好像連小鷹國第一棒都壓住了?!”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穩住這個位置!”
“交接要到了,一定要做好啊!”
年輕隊員。
就是最怕在交接環節出問題。
精氣神之類的都不會差。
但是這種交接考驗的可不僅僅只有銳氣。
經驗沉穩度,熟練度,以及臨場的發揮能力。
缺一不可。
這也是接力比賽比單純的跑步更有懸念的地方。
如果你的交接做的不好,就算是美國隊。
就算是牙買加。
也得遺憾出局。
即便是不出局,耽擱了這么一下,也會被平常輕松拉爆的隊伍反過來擊敗。
所以交接的這一瞬間很重要。
李韜也緊緊的盯著。
畢竟第一棒。
的確是。
跑得不錯。
不是嗎。
有機會的話,最好還是能夠守住啊。
現在還沒有修改接力的交接區,那是2017年以后的事情。
所以現在還有預跑區域。
看著前面的孔令薇已經準備好預跑。
袁奇奇身體姿態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上半身前傾角度比彎道階段減小3度。
既維持著不錯的高速。
又讓軀干有足夠的穩定性完成傳棒動作。
這是4x100米接力第一棒最關鍵的技術轉換:從“純沖刺”到“沖刺+傳棒準備”的模式切換。
孔令薇開始預跑。
這個時候袁奇奇也進入接力區。
只見她的右手自然向后伸展,掌心朝外,拇指與食指形成一個略大于接力棒直徑的環形。
這個手勢有兩個技術要點:
一是手腕保持微屈,避免僵硬導致傳棒時的沖擊力損傷關節。
二是手臂位置穩定在腰側后方20厘米處,既不會因太靠后影響擺臂平衡,也不會因太靠前讓接棒手夠不著。
此時她的步頻刻意穩定在4.5步/秒。
步長保持1.9米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