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勞逸在這里也不和他拼。
他只要盡可能的把自己的節奏穩住。
看看,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機會。
同時盡量拉開和奇遇人的差距就夠了。
只見他的身體傾斜角度始終保持在55度左右,比卡特小10度,更保守但更穩定,左肩下沉幅度沒有因疲勞增加,這得益于他持續收緊的背闊肌。
背闊肌像“吊帶”一樣拉住左肩,避免因長時間傾斜導致的肩部上抬。
論身體的素質以及訓練的肌肉質量。
勞逸絕對在二沙島排的上號。
步頻和步幅配合得當。
這意味著每一步的支撐時間、擺動時間完全沒問題。
此時他的小腿擺動軌跡非常規范。
右腳蹬離地面后,小腿向后折迭的角度保持在45度,折迭幅度不大但速度快,通過快速折迭減少擺動腿的轉動慣量,讓步頻不下降。
大腿的擺動方向也很關鍵。
擺動時大腿始終保持“向內傾斜”,右大腿擺動時膝蓋比直道時向內側偏2厘米。
這種“內傾擺動”能更好地適應彎道的離心力,同時避免因向外擺動導致的步長浪費。
肌肉的發力節奏呈現“均衡性”: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收縮強度比約為1:0.8。
既保證了蹬地的向前力量。
又通過腘繩肌的收縮輔助大腿后擺。
維持步頻的穩定。
就光這一手,你就能看見勞逸今年的變化,細節上更加的豐富,應對的策略更多,而不再是以前那樣,更多依靠身體去跑。
他也開始在這么多年的比賽里面漸漸總結出了經驗以及適合自己跑動的節奏。
更多開始用腦子跑步了。
雖然沒有桐生祥秀,那么細節控,比如身體傾斜角度隨速度變化微調速度提升0.1米/秒時,傾斜角度增加1度,始終讓身體傾斜與離心力保持平衡等等。
但是對比自己以前。
步頻和步長的波動小了。
步頻偏差不超過0.03步/秒。
步長偏差不超過3厘米。
這源于他對“落地時機”的精準控制。
每一步的落地時間都與前一步相差0.2秒,沒有因疲勞出現“搶步”或“拖步”。
最突出的是他的“膝關節角度控制”。
支撐時膝關節彎曲角度穩定在130度,蹬伸時伸直角度穩定在175度。
不完全鎖死,保留5度緩沖。
這種“固定角度發力”讓肌肉的收縮幅度保持一致。
避免了因角度變化導致的力量損耗。
此外,他的肩部始終保持“水平穩定”,即使右臂擺幅大于左臂,肩線也沒有出現上下起伏,這種肩部控制能減少上半身對下肢節奏的干擾,讓整個途中跑的技術動作像“教科書”般精準。
尤其是他的跑動穩定性。
源于蘇神給他做的核心規劃。
整個二沙島。
除了蘇神。
核心質量最高的,核心力量最高的,就是他勞逸。
雖然沒有張培猛那么好的技術領悟能力。
更沒有趙昊煥那種超強的天賦。
但他能走到這一步,與他對于身體的開放,尤其是對于訓練質量的超高要求。
甚至你可以說是變態的要求。
息息相關。
砰砰砰砰砰。
極速開始爆發。
這個時候卡特開始展現自己恢復巔峰的水平,前兩個賽季能夠跟上的節奏。
到了這個賽季。
到了現在。
越來越難跟上。
明明自己還突破了。
這種感覺實屬會讓人……絕望!
好在。
這種情緒不會出現在勞逸這種實心身上。
他是絕對不會放棄的那種人。
倒不是說他的精神一直有多變態,就是他認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