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向心力開始減少。
從最大值開始下滑。
卡特在弧頂處則展現出“幾乎無視向心力”的控制力。
他的身體傾斜角度仍保持65度,但發力方向的調整更直接。
右腳蹬地時,前掌內側的發力強度比外側大20%,通過內側肌肉的強力收縮產生向內的分力,精準抵消向心力。
此時他的髖關節穩定性驚人。
即使身體傾斜65度,髖關節的水平位移也不超過2厘米,這源于臀中肌的持續收縮。
臀中肌像“側方鋼索”一樣固定髖關節,避免身體向外側滑動。
步長和步頻沒有因弧頂位置出現任何變化……
這意味著他的肌肉發力完全適應了離心力的影響。
股四頭肌在蹬地時不僅要提供向前的力量,還要額外提供抵抗離心力的側向力量,卻沒有出現任何力量分配失衡。
即便是向心力消失。
他的目光始終平視前方2米處的跑道。
沒有因向心力抽離而低頭或偏移視線。
視覺的穩定能輔助身體姿態的穩定。
這是頂級選手的細節習慣。
也是他從蘇神這里學過來的東西。
視覺動態輔助。
人家論文寫的清清楚楚。
所以。
還是要多讀書多看報多學知識多上道。
他沒有主動增加肌肉發力來抵抗向心力抽離,而是充分利用跑道的傾斜度,身體傾斜角度隨跑道傾斜度自然增加至50度。
比之前增加3度。
讓身體重心的垂線剛好落在支撐腳的正上方,通過重力與支持力的合力抵消向心力消失。
此時他的腳掌落地更“輕”:前掌落地時的緩沖時間延長0.01秒,通過增加緩沖來吸收離心力帶來的沖擊,同時腳踝的內翻角度增加2度,讓腳掌更貼合傾斜的跑道表面,避免打滑。
你就說幾乎沒什么問題。
你讓勞逸怎么去接近他?
今年的卡特,真是越跑越好,出乎意料的強。
只有看交接等下能不能縮小了。
畢竟這也是以前面對牙買加隊的時候,經常做的辦法。
過了弧頂后,進入下彎道階段。
向心力逐漸減小,跑道傾斜度緩慢降低,這時候所有選手都需逐步調整身體姿態,為即將進入直道交接區做準備。
這是彎道向直道的過渡階段,技術的“銜接性”直接影響交接棒的節奏。
勞逸的下彎道動作是“漸進式回正身體”。
也就是過了弧頂之后,他每跑出3米,就將身體傾斜角度減小2度,從弧頂處的58度逐步回正至50度。
左肩緩慢抬高,避免因突然回正導致的重心前移。
同時,他的步長開始小幅增加。
通過步長的增加為進入直道做準備——
直道步長本就大于彎道,提前調整能減少進入直道后的技術適應時間。
蹬地方向也隨之變化。
右腳蹬地的向內偏角從10度減至5度,逐步向直道的正向蹬地方向過渡,同時左腿的擺動幅度增大,膝蓋前頂的力度增加,帶動身體向前的趨勢更明顯。
核心肌群的發力從“單側收緊”轉向“雙側均衡”。
左右腹斜肌的收縮力度逐漸接近,為身體回正提供平衡的力量。
此時他的目光開始轉向前方的交接區,視線從平視跑道變為略抬高5度。
提前鎖定第二棒隊友的位置——這是交接棒前的關鍵準備動作。
勞逸這些方面都做得十分的麻利。
幾乎在他身上也看不到什么問題。
所以你其實是可以看見的,除掉前面的卡特。
其實他也在不斷拉開和其余國家第一棒的差距。
這說明其實他跑得很好。
即便是美國隊的第一棒。
現在也在被拉開。
只是。
卡特狀態實在是太好。
和勞逸的選擇不同。
卡特的下彎道選擇則是——“速度不減的自然過渡”。
所謂速度不減的自然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