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這種“目壓”的方式,看起來很牛逼,其實完全是浪費時間。
而且這樣很容易看運動員當時的精神狀態,一個失誤就完了。
現在調整則是,不采取這種方式。
而是等指尖感受到“反作用力穩定了”再松。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
當張培猛的手指扣緊棒體時,棒體會給勞逸的指尖一個0.3牛的反作用力,這個力穩定持續0.02秒后,他才徹底松開手指。
松手后他的右臂沒有向外擺,而是直接向內折迭,肘部貼近身體中線。
這個“回收路徑”比傳統向外擺再收回縮短了10厘米。
可以減少了0.01秒的多余動作時間!
說過了,在后面每一個0.01甚至0.001秒的冗余減少。
結合在一起,也許都會對于最終的比賽發生變化。
因為你造成的縮小可不僅僅只是這0.001。
還有可能就是。
而張培猛接棒后做了個“反向動作”。
也就是握棒的右手不是立刻收回胸前,而是先向后“送半厘米”。
這個動作能避免棒體因“突然停止”導致的晃動,再順勢向內回收,回收時肘部貼著腰側滑動,讓棒體自然過渡到“前擺握棒”的姿態。
從握棒到完成回收僅用0.08秒!
比傳統下壓式要快了0.03秒!
把交接后的遞棒后的“松手與回收協同”做好,就可以避免傳統下壓式交接后常因“握棒不適應”導致步頻亂,而蘇神告訴張培猛的調整技術,讓這個“過渡期”反而成了“速度提升的起點”。
只見張培猛步長呈現“階梯式放大”。
張培猛接棒后的步長調整很有章法:
第一步步長1.1米,比啟動時增加0.15米,靠膝關節彎曲角度從135度增至140度實現。
第二步步長1.2米,借助髖關節前擺幅度增大3度。
第三步步長1.5米,接近他正常的途中跑步長。
第四步步長1.6米,完全進入加速節奏。
……
這階梯式放大,避免了“突然大步導致的肌肉拉傷”。
因為2011年冬訓時他曾因急于放大步長崴過腳,后來蘇神和蘭迪教練組用“標記線訓練法”,在跑道上貼不同距離的標記,讓他按標記逐步放大步長,最終練出了這套“安全加速”的步長節奏。
因此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改變中前進。
包括握棒適應的“手指微調”。
也就是接棒后張培猛的握棒方式需要從“接棒時的三指扣握”轉為“途中跑的全掌握握”。這個調整藏在跑步的間隙里——
第一步落地時,他的無名指悄悄勾住棒體下方。
第二步落地時,小指順勢貼在棒體側面。
第三步落地時,五指已完全握住棒體,拇指壓在上方。
整個過程沒影響擺臂節奏,甚至沒人察覺到他在調整。
接棒時張培猛的右臂因后伸擺幅較小,左臂擺幅正常,這種不對稱可能導致身體側向晃動,畢竟他是第二棒,這一棒是大直道。
這種擺臂模式就很不合適。
蘭迪給他的調整辦法是“左臂主動收窄擺幅”。
接棒后第一步左臂擺至胸前時,幅度比平時小5厘米,與右臂擺幅差從15厘米減至10厘米。
第二步左臂擺幅恢復正常,同時右臂擺幅增大5厘米,擺幅差縮至5厘米。
第三步雙臂完全對稱擺臂,右臂擺至前上方時肘部與肩同高,左臂擺至后方時肘部與腰同高。
……
就是這樣摳細節才能夠精益求精。
因此張培猛和勞逸的交接。
可以說是非常的流暢。
即便是小日子那邊的曰式上挑,也不會比他們這一個要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