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跟著調動心神。
當勞逸的右腳落地、左腿前擺的瞬間,兩人的距離縮至1.2米。
這是下壓式交接的“黃金遞棒點”。
傳統下壓式在這里常出問題:
棒體角度偏了、接棒手沒迎上、遞棒后松手慢了等等。
而蘇神的改良技術,讓這0.15秒的瞬間成了“技術細節的集中兌現”。
棒體角度的“動態微調”!
勞逸遞棒時的棒體角度不是固定的45度,而是隨兩人相對位置微調:
當張培猛的右手比預期位置偏左1厘米時,他的右手腕輕輕向右旋2度,棒體前端隨之右移1厘米。
當張培猛的手型比平時更凹時,他又將手腕向下壓1度,讓棒體前端再低1厘米。
這些微調靠的是“指尖觸感反饋”:
三指握棒讓他能更敏銳地感知棒體的受力變化,像“握著一根有彈性的桿”一樣實時調整。
同時高速攝像機捕捉到一個關鍵畫面:
遞棒瞬間棒體與地面的夾角是43度,比預備時小了2度。
這正是因為張培猛的手稍微低了一點,勞逸靠手腕動作“追著接棒手調整”的結果。
這種“動態匹配”比傳統“固定角度遞棒”減少了30%的“卡棒”風險。
第二就是接棒手的“主動扣握發力”!
因為張培猛不是等棒體完全落進掌心再握,而是“棒體接觸掌心瞬間就發力”。
那么當棒體前端觸碰到他的食指時,拇指與食指立刻向內扣緊,施加0.6牛的握力。
這個力度比傳統接棒大0.1牛,剛好能瞬間固定棒體,又不會夾得太緊導致勞逸松手困難。
同時他的右手腕向下壓3度,像“蓋蓋子”一樣將棒體牢牢“按”在掌心。
接觸面積從85%增至90%。
蘇神設計的這個這個“主動扣握”是改良的核心。
因為傳統接棒是“先接觸再發力”,中間有0.02秒的延遲,而張培猛將這個延遲壓縮到了0.01秒。
訓練時候的傳感器設備反饋——當他的食指肌電信號顯示,接觸瞬間肌肉激活度從50%跳至70%。
反應速度比2012年快了近……三分之一。
最開始張培猛看到這一個調整方案,還有些懵逼,心想這需要細節到施加牛的握力這么精準嗎?
事實證明很需要。
而且這也是現代的運動體系,為什么可以大幅度超越上個世紀的原因就是依靠各種設備進行最精確方案的調整。
甚至可以細節到牛的零點幾。
這要是放在上個世紀,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為你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案,你也不知道每一次具體要到什么地方,只能看天吃飯。
可現在你可以很確定的按照這一個設定來,多了少了都會由運動傳感器來進行反饋。
那這個時候你只需要根據運動傳感器的反饋進行調整即可。
目標清晰了,自然效果事半功倍。
害怕的就是連目標在哪里都不知道。
那就真的是大海撈針。
拔劍四顧心茫然了。
但這還只是拿到棒,還有第三步。
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步。
很多人都以為拿到接力棒,那這一棒就結束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啊,拿到捷利棒以后還有第三個環節,就像是太空交接里面的一個就是——脫軌。
因為你拿到接力棒的瞬間,其實后者還需要松手才行啊,不然的話還是會造成一定的速度拖累,甚至直接讓前面出現強力的剎車反應。
那這個地方蘇神的設計就是——
遞棒后的“松手與回收協同”!
你可以看到,勞逸松手的時機很講究。
不是看到張培猛握棒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