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好好練一練。
都能夠提高一大截。
這一點就沒幾個人能做到。
歷史級別的強隊里面只有美國隊和牙買加隊有這個能力。
牙買加這一次在米爾斯將近兩個月的訓練下,不說一下子就變成交接強隊,起碼不在墊底,已經在各方棒交接上……
趨于平均水平。
就比如剛剛這一棒。
米爾斯讓卡特和布雷克做的交接,雖然是普通的交接方式,
甚至連下壓和上挑都不是。
就是普通的立棒。
這么做,主要是米爾斯不想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他要出最好的效果。
這樣才能堵得住這些人的嘴。
畢竟還有不少人想坐這個位置。
他必須要接手的第一年就出成績。
所以采取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是最好的,不要做太多改變。
交接前3秒,他讓卡特做“彎道收尾控制術”。
卡特進入下彎道階段時,速度已突破10.1米/秒,但比巔峰期的博爾特仍慢不少——可他的技術價值恰恰在于“速度與控制的平衡”。
此時賽道的傾斜度從弧頂的4度降至2度,離心力隨彎道曲率減小而減弱,他需要在3秒內完成“身體回正+步頻穩定+遞棒預備”的三重轉換,這比單純沖速度更考驗肌肉協同能力。
對比張培猛,在蘇神的指導下做的是下壓式的協同發力。卡特這邊在米爾斯的指導下做的是最基礎的立棒式漸進發力。
也就是彎道跑時卡特的軀干與地面呈65度傾斜,左肩比右肩低12厘米。
這種姿態靠左側腹斜肌的持續收縮維持。
進入下彎道后,他沒有突然挺直身體,而是通過“三步調整法”逐步回正:
第一步右腳落地時左側腹斜肌收縮力度減弱15%,左肩抬高3厘米。
第二步左腳落地時背闊肌發力向上提拉左肩,傾斜角度降至63度。
第三步右腳再次落地時雙側腹直肌同時收緊,像“鋼箍”一樣固定軀干,最終在踏入交接區前將傾斜度穩定在60度。
這種漸進式調整讓重心偏移量從8厘米減至3厘米,避免因突然回正導致的身體晃動。
接下來采取步頻與步長的“動態平衡”!
以往卡特下彎道后,他很容易面臨一個矛盾:
即是步頻過快會縮短遞棒準備時間。
過慢則損失速度。
米爾斯給他的解決方案就藏在小腿折迭動作里。
只見他彎道時小腿后擺折迭角度是45度,下彎道時增至50度。
折迭幅度增大能減少擺動腿的轉動慣量。
讓步頻在不增加肌肉負荷的前提下保持穩定。同時他的步長使用“蹬地后蹬角度的微調”:
也就是髖關節后伸角度從直道時的175度減至173度。
既避免步長過大導致落地不穩,又保證每步推進力不下降。
看到布雷克開始預跑,卡特立刻按照米爾斯的說法,彎道跑時他雙手握棒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棒體與地面平行。
進入下彎道后,他的右手悄悄做到:
手腕向內旋轉5度,讓棒體前端微微向上翹起。
此時他的右臂擺幅比左臂小8厘米。
刻意減少多余擺動。
將能量集中到下肢蹬地和手部控制上。
然后是布雷克聽覺預判的“步聲頻率分析”。
然后采取視覺定位的“標線校準”。
啟動第一步做“微步幅策略”。
他的腳掌落地時前掌先接觸地面,踝關節緩沖角度15度,比直道啟動時大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