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在高速奔跑時,肌肉很快會進入疲勞狀態,一旦核心發力肌群“掉鏈子”,步幅會縮短、步頻會變慢,速度會快速衰減。
更關鍵的是,此時如果遇到布雷克這樣的對手,天生擅長高速維持,對方的步幅和步頻衰減速度比你慢,哪怕初始差距小,也會被快速拉開。
所以張培猛的此刻核心訴求就是——
在肌肉開始疲勞時,依然能保持每一步的推進力和動作穩定性,盡量延緩速度下降。
那這時候。
這時候,“深度調動臀部肌群”就成了“抗衰減、保速度”的關鍵。
為什么呢?
第一第一,臀部肌群是“高效動力源”,能替代疲勞的“輔助肌”,維持推進力不下降。
人在低速或剛開始加速時,可能會依賴小腿肌肉,比如腓腸肌或股四頭肌大腿前側發力“代償”推進。
比如用小腿“踮腳蹬地”,或用大腿前側“提腿”。
但這些肌肉的“力臂短、耐力差”:小腿肌肉發力時,推進力分散且效率低;股四頭肌持續收縮容易快速疲勞。
尤其高速下。
當進入極速維持階段,這些輔助肌很快會疲勞,如果不調動更“核心”的動力肌,步幅會立刻縮短。
因為蹬地推進力不夠。
而臀部肌群是“大肌群”,肌纖維粗、耐力相對更強,且它直接連接骨盆和股骨,發力時“力臂長”。
每一次收縮能直接帶動髖部大幅度后伸,讓“蹬地推進”的效率更高。
同樣的肌肉收縮量,臀大肌能帶來更大的步幅。
對張培猛來說,此時深度調動臀大肌,相當于從“用小馬達驅動”切換到“用大引擎驅動”。
即便小腿、股四頭肌開始累了,臀大肌的持續收縮仍能保證每一步的蹬地力度,避免步幅快速縮小,從而維持住當前的速度基數。
第二,臀部肌群能穩定髖部,避免“動作變形”導致的步頻紊亂和能量浪費。
接力高速奔跑時,身體的“穩定性”比低速時更重要。
一旦髖部不穩定,比如支撐腿落地時髖部向內側塌陷,會導致兩個問題:
重心晃動變大:身體需要花更多力量“穩住平衡”,而不是向前推進,能量被白白消耗。
擺動腿擺送受阻:髖部塌陷會讓擺動腿的擺幅變小、擺速變慢,步頻自然下降。
比如原本每秒5步,變成每秒4.8步,速度立刻掉下來。
而臀中肌的深度調動,能像“兩側的固定支架”一樣,在支撐腿落地時牢牢“拽住”髖部,防止它向內側塌陷,讓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在兩腿之間的穩定軌跡上。
同時,臀中肌配合髖部轉動時的收縮節奏,能讓擺動腿更“順暢”地向前擺。
沒有多余的晃動。
保證步頻不因為身體失衡而下降。
尤其是現在對張培猛來說,這一點尤其關鍵。
因為布雷克的天賦在于“高速下動作穩定性極強”,步頻步幅幾乎不衰減。
如果張培猛因為髖部不穩定導致動作變形,步頻步幅雙下降,差距會瞬間拉大。
而臀中肌的深度調動,本質是通過“穩定動作形態”減少能量浪費,讓每一步的發力都精準用在“向前跑”上,從而盡量縮小和布雷克的速度差。
簡單說,接力次極速/極速階段的核心是“保效率、抗衰減”,而臀部肌群恰好是“效率最高的動力源”和“最關鍵的動作穩定器”。
張培猛此時被動領悟到深度調動臀部肌肉,本質是身體在“本能地選擇最優發力模式”。
也就是用更強大、更高效的核心肌群替代疲勞的輔助肌,既保證推進力不下降,又避免動作變形浪費能量。這樣才能在布雷克這種“高速怪物”的沖擊下,盡量維持速度不被甩開太多。
這也正是短跑技術中“核心發力優先”的底層邏輯。
越到高速階段,越要靠髖部,主導發力,才能跑得更穩、更遠、更持久。
可能張培猛自己都沒有察覺,自己在無形之中找到了一個新的極速延續法門。
而這是以前沒有過的,也沒有條件感受到。
他以前的極速維持一直成問題。
當然你可以說他在亞洲還是挺簡單,這個問題來了,你現在是和亞洲人的比嗎?
你現在是和普通的世界強隊在比嗎?
你是和歷史最強的隊伍在比啊。
在這種情況下,你除了精益求精,不斷的榨干自己,逼出自己的極限。
想要就這樣得過且過,輕輕松松就戰勝人家,甚至是縮小差距……
都輕松不了。
張培猛今年不愧是極致巔峰年。
整個人被逼到這個份上,竟然又有了領悟。
這就是技術的領悟力。
這東西其實就是天賦。
有些人你即便是手把手教他一些技術,他都很難領悟,有些人在行進中自然而然就能夠感悟到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