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里要是咬不住,比賽就已經結束了,后面也不可能追得上。
都是這個段位的人了,而且拿牙買加作為對手也演練了這么多次,每一棒只能落后多少,落后多少就沒有希望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啊。
也就是說。
你看起來張培猛在這里很狼狽,怎么也追不上第一的布雷克。
但其實在內行人的眼中看來,他在這里已經創造了出乎意料之外的場面。
他已經很頂了!
張培猛為了去追上布雷克,在這一瞬間真是在全力激發自己的臀部天賦。
練了這么多年的臀部,雖然對他的幫助很大,但其實蘇神也認為他一直沒有真正把自己的同步天賦開發出來。
只是借助了把臀大肌練強之后的基礎數據而已。
一些基礎數據達到后的技術技能開放,并沒有做到特別好。
但是這個方面又不是說你只要老老實實訓練就可以做到。
有些技術你能會就會。
感覺不出來,沒有辦法在實戰中發揮提高自己的成績,那就是不會。
只是學個樣子毫無意義,因為短跑還是要看最后的成績是多少。
而這個方面,蘇神只能給他做一些參考和引導,至于最終能夠做到什么地步,還得看他自己。
畢竟運動員到了這個水平后,那更多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
砰砰砰砰砰。
張培猛的確是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強的對手。
而且是自己直接對抗的對手。
雖然也看過蘇神呢博爾特這種外星人,但那畢竟不是自己直接的對抗,他們也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對手。
而現在布雷克。
就是自己的對手。
自己要對抗的也就是他。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速度已經從最高的極速維持開始往下掉了,雖然也叫做極速階段,但其實離最高點已經慢慢進入了下滑曲線。
你把它叫做次極速也沒問題。
這時候奔跑時,腳落地的瞬間會產生巨大沖擊力。
張培猛感覺得到。
如果緩沖不當,沖擊力會順著腿上傳到軀干,不僅震得身體發僵,還會讓支撐腿“陷”在跑道上。
讓自己落地緩沖時間變長。
變相拖慢步頻。
比如張培猛落地前0.03秒,臀中肌會提前收縮10%,把髖部輕輕向上“提”1厘米。
這個動作能讓支撐腿落地時,膝關節彎曲角度精準控制在140度。
不是太直也不是太彎。
太直了緩沖不足,沖擊力直接震僵肌肉;太彎了緩沖過度,腿像“踩進泥潭”,蹬地發力會滯后0.05秒。
張培猛瞬間采取140度的彎曲角度,剛好能讓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形成“彈性緩沖”。
肌肉先輕微拉長吸收沖擊力,再立刻回彈釋放能量,把“落地耗損”變成“蹬地助力”。
對比來看,若臀肌沒發力調整髖部,落地時膝關節可能彎到130度,這就是過度緩沖。
當每步緩沖時間從0.08秒變成0.1秒。
步頻也會大幅度下降。
速度自然掉得快。
張培猛靠臀肌控住緩沖角度。
等于每步少浪費0.02秒。
他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找到了——臀部肌群能“優化落地緩沖”,減少速度損耗的一種辦法!
砰砰砰砰砰。
隨著疲勞度繼續升高。
這時候軀干前傾角度就變成了一把“雙刃劍”。
太陡,比如前傾60度,能讓重心更靠前,蹬地推進力更直接,但空氣阻力會增加,身體正面迎風面積變大。
太直,比如前傾50度,空氣阻力是小了,但重心靠后,蹬地時容易“向后坐”,推進力打折扣。
那怎么辦?
張培猛下意識就采取臀大肌收縮幅度大時,髖部向后“沉”。
帶動軀干自然前傾1-2度。
臀中肌兩側發力均衡時,軀干不會左右歪,前傾方向能精準對準跑道正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