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猛跑到70米后,通過臀肌微調把軀干前傾穩定在55度。
這個角度下,空氣阻力比60度時減少8%,同時推進力只比60度時少3%,屬于“力與阻的優秀平衡”。
這么一對比,布雷克能全程保持55度前傾,靠的是天生的肌肉控制感。
張培猛這邊靠臀肌“硬調”角度。
雖然累,但能避免因軀干晃導致的“力阻失衡”。
比如前傾忽陡忽直,每步能量浪費可能差10%,跑下來差距可能就是1-2米!
而且你能和布雷克這樣的歷史頂尖天賦對比即便是內一些,即便是強行調整能夠跟得住……
都是一種勝利。
別人不知道,但是蘇神知道啊。
張培猛這里做的是,臀部肌群能“控制軀干前傾角度”,平衡“推進力”與“空氣阻力”技術。
算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臀部肌群利用技術。
他沒想到張培猛可以在這里將其激發。
80米之后速度的維持更加困難。
不是每個人都是布雷克。
感覺自己的身體快到極限了。
他為了追趕布雷克,已經是早早就讓自己的身體進入了沖刺狀態。
而他自己本身可不是這樣奔跑的節奏,那么這里給他造成的負擔就很大,即便是他在過程中領悟了一些臀部肌群運作的高級技術。
到了這里也還是疲勞感襲來。
蘇神這個時候回頭看了一眼,因為他也要準備開始預跑。
他看到了張培猛這里的困境。
是他的話,他肯定會說一句——
利用你的大屁股去激發你的擺臂呀。
這話怎么說呢?
臀部肌群在
關系大了。
很多人忽略了“擺臂”對極速奔跑的影響。
擺臂不僅是平衡身體,更能通過“上肢轉動”帶動下肢步頻。
但如果擺臂和下肢發力“不同步”。
比如右臂前擺時,右腳還沒落地。
就會出現“動作對抗”。
上肢往前帶,下肢往后拖,能量全內耗了。
張培猛這里就是典型,或者說他之前一直都有這個問題。
只是在這里因為強行推動自己的急速延長,導致問題凸顯的更明顯。
你要知道。
臀部肌群恰恰是“上下肢協同的中間軸”。
培猛!
想到這個點呀!
因為臀大肌收縮蹬地時,會帶動同側的背闊肌一起收縮,而背闊肌直接連著手臂。
等于臀肌發力時,會“順勢”把擺臂的節奏往前“拽”半拍。
這樣自然而然就能讓自己的速度下降延緩!
這時候……
張培猛……
還真是……調動臀肌時。
右臂前擺的時機能精準卡在右腳落地前0.02秒。
同時左臂前擺卡在左腳落地前0.02秒。
這么一做,擺臂和步頻的同步率從85%提到95%。
同步率一高,擺臂就從“額外消耗”變成“助力推進”。
每一次擺臂都能給身體一個向前的小慣性,步頻不用刻意發力就能穩住。
反之,若臀肌沒帶動擺臂,同步率掉至70%,擺臂反而會“拖慢”步頻。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選手跑起來“手忙腳亂”,本質是上下肢沒靠核心和臀肌擰成一股勁。
叫做力量跑了。
或者叫做勁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