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下壓式接棒手需“全掌發力握牢”后才允許傳棒者松手。
而“抽棒式”要求接棒手在“半握狀態”下先通過“手指自然咬合”提供瞬時摩擦力,再在抽離后0.02秒內完成“補握”。
也就是進入交接區第4區間時,到時候蘇神右臂肘部微屈20°,比常規姿勢屈度大10°,手掌呈“半握拳”狀。
拇指與食指、中指彎曲形成“u型槽”,槽深2,恰好容納棒體,無名指與小指自然伸直貼于掌心,不參與初始咬合。
當棒體插入“u型槽”時,棒體對指腹的壓力會觸發手指的“被動收縮反射”。
拇指與食指、中指在0.01秒內自然向內夾緊,握力從0升至15-20n。
形成對棒體的“瞬時咬合”,此時無需主動發力,完全依賴皮膚壓力觸發的反射動作。
關鍵是“不刻意用力”。
若主動發力,反而會因肌肉收縮延遲,錯過抽離窗口。
傳棒者抽離棒體的瞬間,耗時0.03秒以內,蘇神通過掌心觸覺感知棒體已完全進入手中。
這時候壓力從“局部集中”變為“全掌均勻”。
立即啟動“補握動作”。
無名指與小指快速彎曲,同時拇指與食指、中指握力從20n增至40n,完成最終固定。
整個過程中手臂姿態不變,肘部仍微屈20,僅通過手指動作完成“咬合-補握”,避免身體重心波動。
這樣一來的話,張培猛抽棒時機判斷,就會以“插入深度”為信號。
常規交接以“接棒手發力反饋”為信號,而“抽棒式”以“棒體插入深度”為信號。
當棒體插入接棒手“u型槽”的長度≥10,約0.02秒內可完成,即判定“已進入咬合范圍”,無需等待握力反饋,直接啟動抽離。
抽棒動作,大概在“1下壓+3后抽”的復合發力中進行。
抽離時不做單純“后拉”,這樣易導致棒體傾斜,而是先通過手腕微下壓,幅度1,耗時0.01秒。
使棒體微凸紋路與接棒手指腹“卡緊”。
避免抽離時打滑。
再以橈側腕伸肌為發力肌,替代常規的肱二頭肌,快速后抽3,幅度僅3,耗時0.02秒,這樣一來,抽離速度,比常規松棒速度快50%。
整個動作幅度僅4。
對蘇神手臂的拉扯力≤5n。
常規松棒時反作用力約10n。
不會干擾其身體平衡。
就是抽離后,手臂“隨動回收”,不容易做到。就是怕張培猛在這個地方捏的太緊,反而讓抽離的動作變得困難。
影響自己的擺臂重心。
甚至嚴重的會影響掉棒。
當然了,風險控制,蘇神肯定也是有的“動態容錯”應對抽離偏差。
“未完全握穩即抽離”存在兩個核心風險,抽離時棒體滑落、抽離后接棒者補握延遲。
滑落應急時,“手指追棒”補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系數降至0.4以下,導致抽離時棒體下滑1-2,這時候蘇神的無名指與小指會因“棒體滑動的觸覺刺激”立即啟動“追棒動作”。
0.01秒內下意識彎曲。
通過增加接觸點的摩擦力,握力臨時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續再通過補握動作固定。
不過這個技術在棒體下滑超過3時失效。
補握延遲時,“慣性握棒”緩沖。
若蘇神因肌肉疲勞導致補握動作延遲0.01秒,從0.02秒增至0.03秒,棒體因重心前置設計會自然“貼緊掌心”。
此時重力產生的壓力約3n。
同時手臂擺動產生的離心力,會進一步將棒體壓向手指。
兩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動握力”,足夠支撐0.03秒的延遲時間,不會滑落。
至于再多,那也顧不了了。
沒有萬全之策。
本來就是劍走偏鋒。
哪有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說。
……
比賽現場。
進入20米交接區前10米,跑道上的風帶著塑膠顆粒的氣息掠過耳際,蘇神的視線始終盯著前方跑道的白色標記線。
那是他和張培猛反復演練過的“預對接點”。
這個地方倒是沒變。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調整了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