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就是大賽型選手,加上這一世不斷的突破,已經將自己的神經練到了金剛般的程度。
原本應該處于落后很緊張很窒息的狀態。
不知道為什么,他反而在這個地方。
開始熱血沸騰起來。
說怪也怪,但是這就是蘇神現在的真實感覺。
而且這一場比賽基本能夠保證第二。
試問。
還有什么能夠在保證拿到銀牌的情況下,還能去做這樣的嘗試呢?
這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做了不成功也能拿銀牌。
這么好的實戰演練機會。
而且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那么……
不試試就太可惜了。
而且他在下一次改動里面很有可能要把咱們種花家接力隊的接力技術進行全面升級。
到時候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所以說。
這是老天給機會讓自己實戰一次呀。
理論上的東西給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你實戰……
不知道為什么。
蘇神甚至有些感謝,現在落后起來。
不然的話,他絕對不會采取這樣的極端做法。
畢竟事情已經發生,那就要用更好的心態來面對,現在最好的心態就是不抱怨不埋怨,反而用感激的心態來迎接現在的落后。
人這個動物很奇怪,心態一旦改變……
你的整個情緒都不一樣了。
這個技術改動的核心之一——是從“棒體-手部”雙向優化“瞬時咬合效率”。
要實現“未完全握穩即抽離”,需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抽離瞬間棒體不滑落,摩擦力足夠。
二是抽離動作不干擾接棒者身體平衡。需從“棒體物理形態”和“接棒手動作邏輯”雙向改良。
第一個問題應該沒有那么困難。
因為莫斯科的接力棒的形態又不是上世紀的那一些接力棒,都是越發讓運動員交接流暢。
上面的“微凸紋路+重心前置”,都可以算是提升瞬時摩擦力的代表。
工藝的進步也是不可否決的條件。
如果太粗糙,比如像五六十年代那種,那你即便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你比如上世紀,80年代之前,常規接力棒為光滑圓柱體,摩擦力主要依賴手部汗液,動態摩擦系數≤0.3。
那想要這么做。
抽離時易打滑。
這個時代改良后的接力棒。
需通過物理結構提升“瞬時摩擦系數”。
給了先決條件。
光是在棒體中段,距棒尖10-15,接棒時主要接觸區域,加工“環形微凸棱”,高度0.3,間距1,紋路方向與棒體軸線垂直就是利好條件。
在這種條件下,當棒體插入接棒手時,微凸棱會嵌入手指皮膚的細微褶皺中,動態摩擦系數可提升至0.5-0.6。
比光滑棒體提升60%-100%。
此時即使接棒手僅施加15-20n的握力,甚至更小,摩擦力也能達到7.5-12n,足以支撐0.03秒內的抽離動作。
抽離時棒體受到的拉力≤10n。
這可都是有數據能夠量化的了。
不是腦袋一拍就得出的結論。
其次是重心前置調整。
將棒體重心從中心,距兩端25前移至距棒尖20處,通過在棒尖內置0.5g配重實現。
也就是說,當傳棒者抽離時,棒體因重心偏前會自然向前傾斜,與接棒手掌心夾角從10°增至15°。
此時手掌皮膚對棒體的“包裹面積”從35增至40,進一步提升摩擦力的穩定性。
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你才知道蘇神為什么在這里要這么做。
接棒手動作改良,采取“半握拳預咬+隨動補握”替代“全掌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