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尖離那個“u”形槽只剩一拳的距離了。
嗯?
這個時候張培猛察覺到了有一點不對。
蘇神的交接手勢怎么和平常的有些差異呢?
算了,管不了這么多了,他相信以蘇神的能力和見識,肯定不會在這里隨意擺出這個姿勢。
他有他的選擇,自己只需要……
無條件相信即可。
張培猛的右手腕輕輕往下壓了1厘米。
就這一下,棒尖帶著那些環形紋路,“蹭”地鉆進了蘇神的“u”形槽里。
不是硬塞進去的,是順著跑動的慣性滑進去的,感覺和平常的交接有些不同。
這時候。
蘇神的拇指和食指、中指立刻有了反應。
不是他主動用力捏,是棒體撞上來的壓力讓手指自己收縮了。
就像有人用指尖碰你的手心,你會下意識蜷手指那樣,完全是本能。
這時候的棒體是“斜著”的。
因為重心偏前,棒尖插進槽里后,自然往前傾了個小角度,大概15度,剛好貼在蘇神掌心肉上。
那些環形紋路沒白費。
它們嵌進了指腹的皮膚褶皺里,有點硌,但抓得很牢。
蘇神甚至能感覺到紋路劃過皮膚的“沙沙”感,這時候他的手還沒完全握緊。
整體感覺不錯。
而且。
因為張培猛剛剛交接和跑動中自己握棒的手比原本的更偏向下方。
反而給了蘇神更多的抓握空間。
如果是普通的下壓式。
反而會因為張培猛的手比較靠棒子的末端,加大交接的不確定性。
但現在。
反而成了一記。
神助攻!
進入交接區后,蘇神左臂向后自然擺動時,前臂輕觸張培猛的右臂后側。
接觸力度約5n,僅夠觸發觸覺感知,不產生干擾性推力。
幾乎同時,他的步長微增0.5厘米,支撐腿落地時的蹬伸力度略有提升,通過地面反作用力的細微變化。
向張培猛傳遞“即將進入接棒點”的二次信號。
這兩組信號無需視覺確認,因為到這里還和之前沒什么太多的不同。
張培猛的右臂在0.01秒內啟動遞棒動作:前臂向前伸展,肘部保持微屈狀態,手腕內旋20°,使棒體軸線與蘇神的“u型凹槽”中軸線對齊。
棒尖與地面夾角穩定在10°。
呈“斜向前下方”的瞄準姿態。
此時張培猛的握棒手指未發力,僅通過指腹與棒體表面的摩擦力維持握持。
棒體中段的環形微凸紋路,與指腹皮膚接觸,形成輕微的機械咬合,避免遞棒過程中棒體滑動。
他的視線未聚焦于蘇神的手部,而是固定在前方3米處的跑道標記上,通過身體的空間感知判斷相對位置。
這就是大量訓練帶來的好處,默契度很高,可以更多憑感覺,而不是憑眼睛來決定。
當蘇神那邊的“u型凹槽”進入棒尖前方10厘米范圍時。
他的拇指能清晰感受到棒體前端傳來的空氣阻力變化。
這是……啟動插入動作的“物理觸發點”。
張培猛的手腕再次向下微壓1厘米。
動作幅度極小,僅通過橈側腕屈肌的輕微收縮完成。
這一動作讓棒尖微微下沉,使環形微凸紋路與蘇神的“u型凹槽”內壁形成“卡合趨勢”。
隨即,他以橈側腕伸肌為發力核心,帶動前臂快速向前推送。
棒體沿瞄準方向插入“u型凹槽”。
接力棒插入深度達10厘米時停止推送。
此時張培猛的拇指恰好感受到棒體前端與蘇神掌心的抵觸力。
這是“插入到位”的觸覺反饋。
這里蘇神的手部未主動發力,而是通過“被動收縮反射”完成初始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