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彎道中需動態調整的身體內傾角,此刻被牢牢釘在5.2°。
左側腹外斜肌不再是“軟兜”式發力,而是像鋼纜一樣持續繃緊。
肌電幅值穩定在55%mvic,比常規狀態高10%。
把離心力帶來的側向拉力全轉化成了往前的“拽勁”。
而且……憤怒沒有讓他陷入“盲目發力”的誤區,反而像給神經中樞按了“篩選鍵”。
大腦運動皮層的α波代表放松狀態。
在0.5秒內被β波代表專注狀態。
壓制——原本需要處理的“觀眾歡呼聲”“跑道噪音”等冗余信息全被過濾,只剩下兩個核心信號。
運動中樞對肌肉的控制精度反而提升了:之前擺臂時右臂偶爾會偏出5°的誤差,此刻擺幅誤差被壓到±1°。
肱骨在肩關節處的前擺軌跡像用圓規畫過一樣,每一次后擺都正好卡在蹬地的“發力窗口期”。支撐腿落地后0.1秒,此時grf的水平分力最大。
這種專注讓他突然“讀懂”了彎道慣性的脾氣……
對比現在。
之前是“硬扛”離心力。
蹬地時總想著用徑向分力“頂”住外飄的勢頭,此刻卻改成了“順導”。
左腿前腳掌外側落地時,不再刻意內扣腳踝,而是順著離心力的方向讓足弓輕微外撇1°。
像沖浪板借浪的推力一樣。
把側向的慣性分力“拐”成……
向前的動力。
grf的矢量圖在他的身體感知里變得清晰。
左腿蹬地時,徑向分力占比從20%降到15%,水平分力卻從75%升到80%。
少花的5%力氣沒浪費。
全用來強化向前的慣性。
砰砰砰砰砰。
最妙的是——
最妙的是對“慣性滯后”的利用。
彎道跑時,身體的慣性方向總比運動軌跡慢半拍。
因為慣性是切線方向,而軌跡是圓周方向。
常規狀態下需用擺臂調整節奏來“追”慣性;此刻他反其道而行之。
右臂后擺時故意慢0.01秒,讓擺臂的“滯后”正好對上慣性的“滯后”。
就像用手輕輕托住晃動的擺鐘,不是阻止它晃,是順著它的晃勢給它加力。
第7步時,這種“順導”效應顯出來了:他的身體不再是“主動跑”,而是被慣性帶著“往前滾”,
擺動腿前送時,髂腰肌幾乎不用發力,全靠慣性把大腿“悠”起來,
落地時前腳掌觸地的聲音從“啪”變成“唰”。
宛如刀鋒切開黃油一樣順。
誰能想得到博爾特竟然在彎道開始直接把慣性大幅度調動?
就這一點?
蘇神現在在彎道上都做不到。
原本的計劃是利用這兩年的時候好好修煉一下。
結果現在呢?
人家博爾特直接就給你施展出來了。
簡直是……
見鬼!
砰砰砰砰砰。
博爾特開始發狠了。
蘇!
你給我站住!
憤怒的生理喚醒提供了“能量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