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子,什么時候會的?”
“這我哪知道呀,別看我,我也不知道。”
趙昊煥看到蘇神也不知道,開口道:
“能掌握這門技術的話,那估計這個比賽有的看了。”
“阿正可是前程一直挺厲害的,現在有了這一門技術,我估計他前面的速度,恐怕已經能和破10的阿業比比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
“拿下兩枚獎牌,還真不是沒可能啊。”
當然,趙昊煥很快就知道自己還是想的簡單了。
當然他這個簡單。
和你想的那個簡單,可能有點不一樣。
嘭————————
比賽開始。
槍響瞬間,布雷西的雙腳同時向斜后方蹬地,左腳蹬地方向偏左,右腳偏右,形成“剪刀狀”的發力角度,這種方式能讓他的蹬地反作用力覆蓋更大范圍,身體向前的同時保持穩定。他的手臂擺動幅度極大,啟動時左手直接擺到腰際,右手向后伸展,形成“大擺臂”模式,帶動上半身快速向前。
他屬于“中步幅中頻率”的均衡啟動,這種模式雖然沒有極致的爆發力,但勝在穩定,適合后程耐力突出的選手。
現場數據顯示,布雷西啟動時的地面反作用力達到了自身體重的2.8倍,這是八人中最高的,可見他的腿部力量有多恐怖。
這也是典型美式風格。
身體素質一覽無余。
奧古諾德的雙腳同時發力,蹬地時膝蓋幾乎完全伸直,身體像青蛙跳躍一樣向前彈出,這是他標志性的“蛙跳式啟動”。
高速攝像機顯示,他蹬離起跑器的瞬間,身體騰空高度達到8厘米,比卡特高出3厘米,雖然騰空時間多了0.01秒,但蹬地的反作用力讓他的初速度不錯,就是這種“大步低頻”的模式,前面速度出不來。
起碼在世界最高舞臺上。
不夠。
不過最多人關注的還是卡特這邊。
他才是這一次比賽,最大的牌。
9.70俱樂部。
牙買加起跑機器。
不管哪一個。
都讓他享負盛名。
他也本應該拿下這場比賽的冠軍。
而且你看他半決賽的狀態就知道。
6秒50還可以小放水,根本就是沒竭盡全力。
結果他一啟動。
我去。
速度竟然沒有第一時間提上來???
這一幕如果你看卡特的比賽看的比較多。
你就知道這種情況雖然不是很常見,但也不是說很少很少見。
比如說08年的接力,他的啟動第1棒就是因為這個啟動失誤。
導致整個活動過程都沒有續上。
否則那一年牙買加就要出超級成績。
如果從他的動作上來分析,多數短跑選手采用全掌撐地姿勢,是因為手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越大,支撐反作用力越均勻,能分散手腕、肘關節的瞬間受力。而卡特的“鉗狀”姿勢僅靠拇指與食指扣住跑道,其余三指輕貼地面,雖然減少了0.02秒的手部發力延遲,但手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減少了40%。
根據生物力學計算,當發令槍響后,手部撐起時的瞬時壓力會全部集中在拇指與食指的指關節處,長期訓練下,這兩個部位的關節囊反復受到擠壓,容易形成慢性勞損。
更關鍵的是,這種支撐方式對地面平整度的要求極高,一旦跑道表面有細微凸起或顆粒松動,“鉗狀”扣合的穩定性就會被打破,手部發力的方向出現偏差,進而影響上半身的平衡。
那因為支撐的問題又會引起“單側先動”的發力失衡隱患。
卡特左手先于右手0.03秒撐起的“單側先動”模式,看似能形成高效的發力鏈條,實則打破了身體的左右平衡。
人體在啟動時,需要左右兩側的肌肉群協同發力,才能保證軀干的穩定。當左手率先撐起時,左肩會產生一個向上的牽引力,為了抵消這個力量,右髖必須強行向前頂出,這會導致右側腰腹肌肉和髖關節韌帶處于過度拉伸狀態。長期如此,右側的臀中肌和髂脛束會比左側更緊張,形成“單側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