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完全沒有。
即便是米爾斯,現在看過來都有種……
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
在修正修正“腘繩肌激活延遲”,降低拉傷風險并提升后蹬效率后,再做強化“核心-骨盆穩定肌群”訓練。
以減少軀干晃動導致的能量流失。
博爾特身高1.96米。
100米頂尖運動員平均身高1.80-1.85米。
較長的軀干在高速跑中易出現“左右晃動”。
實驗室通過3d運動捕捉測得,博爾特這邊,其軀干最大晃動幅度約2.3°,而蘇神僅1.5°以內。
那這個差值就會導致——
下肢蹬地力無法完全沿“前進方向”傳遞,約3%-4%的力被分解為“橫向消耗”。
核心肌群需額外發力維持平衡,分散了用于推進的能量。
南衛理大學運動科學實驗室給出的方案是——
基于“紅外動作捕捉壓力平臺”的核心穩定性訓練。
讓博爾特在不穩定平臺,如開發的氣動平衡臺,上進行模擬跑姿訓練。
隨后通過實時數據反饋調整軀干角度。
目標將晃動幅度控制在1.8°以內。
起碼要縮小到2度以內。
同時強化腹橫肌、豎脊肌的“等長收縮能力”,使得核心肌群的穩定力提升12%-15%。
以此來進一步規避博爾特有脊柱側彎的天生問題。
加入“脊柱-骨盆聯動訓練”。
使用脊柱訓練分解器。
使用動作分析系統,糾正博爾特跑中“骨盆前傾”的微小姿態。
其前傾角度約3°,優化后可降至2°,甚至更低。
以減少腰椎對核心力量的“代償消耗”。
讓核心穩定性直接轉化為下肢推進力。
其次激活激活“小腿深層肌肉”。
提升落地緩沖與蹬地銜接效率。
實驗室通過足底壓力傳感器,2000hz采樣率分析發現:
博爾特落地時,小腿深層的脛后肌、腓骨長肌激活不足,這會導致落地緩沖階段,約10%-12%的地面反作用力需通過膝關節代償吸收,增加膝關節軟骨磨損風險。
蹬地前的“踮腳發力”階段。
小腿肌肉無法及時提供“末端推進力”。
導致步頻提升受限。
而實驗室模擬顯示,若小腿肌肉激活充分,步頻可提升至0.1-0.2步/秒。
你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么0.1或者0.2的提升,這對于整體的競爭能力來說有極大的妙處。
畢竟他現在和蘇神的競爭就是千方百計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能夠多0.01。
都是巨大勝利。
而且到了這個水平后,本來每一步的突破都會更難。
早就已經沒有了那么多的邊際效應。
這邊給出的優化方案是,采用“超聲引導下的肌肉激活訓練”。
通過超聲波實時顯示小腿深層肌肉的收縮狀態,讓博爾特精準控制肌肉發力。
避免僅用小腿腓腸肌“代償發力”。
加入阻尼“斜坡跑阻力帶訓練”。
在10°傾角的斜坡上,用阻尼器帶束縛腳踝,提供反向拉力,強化小腿肌肉在“落地-蹬地”轉換中的發力效率,目標將小腿肌肉對推進力的貢獻占比從15%提升至20%。
如果把那些都做到。
肌肉功能優化,從“單純爆發力”到“精準功率輸出”,就算是完成。
你看看這有多恐怖。
出來只是一個項目。
里面列出的數據之精確,運用的科技產品之多,運用的科學訓練儀器之多。
就是牙買加這邊一輩子都沒見過的。
包括米爾斯很多東西甚至都聞所未聞。
什么叫做專業?
在這個方面,在運動的科技分析方面,米爾斯只能承認……就算再多幾個自己。
也不可能做到這個程度。
而自己這樣的教練才能在延安美家的歷史上也沒有誕生過幾個。
他這絕對不是在夸耀。
放在人類歷史上也很少見。
千萬不要說一口氣再誕生好幾個在同一個國家。
而對面那邊只需要有科學儀器的幫助。
就能夠在這個方面壓過在教練界最好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