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欄是謝文君的“沖刺預熱”。
他的擺臂幅度從30厘米增加至35厘米,借助擺臂的慣性提升步頻,同時核心肌群全力收縮,將所有剩余體力集中于蹬地發力。
稀薄的空氣里,他的呼吸頻率從“兩步一吸”切換為“三步兩吸”。
高頻淺呼吸讓肺部氣體交換效率最大化,確保快肌纖維在沖刺前獲得充足氧氣。
第十欄過欄。
青唐城的觀眾已站起身歡呼。謝文君的過欄動作如“行云流水”,起跨、騰空、落地一氣呵成,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這在高海拔的第十欄極為罕見,足以證明他的技術穩定性與耐力儲備。
落地瞬間,他的蹬地力度爆發至90%,步長達到2.8米。
像一道欄間閃電,朝著終點線疾馳而去。
因為領先的太多,在背影上。
甚至和某一個人。
略微有一些重合。
這個時候其余人已經完全被他拉開。
劉祥也很期待的看著。
他知道自己這個小師弟,這一槍的目標是什么?
那就去。
做到吧。
距離終點線10米時,謝文君的擺臂幅度達到最大值,肩部肌肉全力收縮,帶動身體向前俯沖。
1.3米/秒的順風此刻成了他的“最后助力”,氣流從他的身后推送,讓他的沖刺速度再提0.1米/秒。
他的目光死死盯著終點線的白色。
核心肌群緊繃。
確保身體前傾的穩定性。
避免沖線時的失衡。
此時他的技術體系已進入“沖刺專屬模式”,每一塊肌肉的收縮、每一次呼吸的節奏、每一個關節的發力,都精準指向“以最短時間撞線”這一終極目標。
將技改成果、高海拔適應力與臨場爆發力熔鑄于最后10米的賽道上。
落地剎那,他的蹬地技術完成“最后一次升級”。
第十欄落地時的腳掌觸地位置比預設偏左0.5厘米,這本是高海拔下易導致失衡的微小偏差,但他的核心肌群以0.008秒的速度完成“應急修正”。
右側腹外斜肌瞬間收縮,帶動骨盆向右微移1厘米,同時左腿膝關節蹬伸角度從138°增至142°,額外釋放出5%的蹬地力量。
這一“偏差即修正”的反應,源于他賽前100組“欄間落地偏差訓練”。
在跑道上隨機設置0.3-0.8厘米的標記點,模擬落地偏差場景,讓神經與肌肉形成“條件反射式糾錯”,即使在極速沖刺中也能穩控姿態。
科學訓練。
永遠是運動員,能夠保持好成績的基礎保障。
沒有這個方面。
不穩定。
其實才是常態。
穩定。
其實才是奢求。
距離終點8米處,他的擺臂技術徹底切換為“沖刺助推形態”。
此前35厘米的擺臂幅度驟增至40厘米,肘部夾角從83°擴大至90°!
擺臂軌跡不再緊貼身體。
而是呈“前后扇形擺動”。
這種調整并非盲目發力,而是借助擺臂的慣性為身體提供額外向前的牽引力。左臂后擺時,三角肌與背闊肌同步收縮,拉動左肩向后發力,形成“反作用力助推”。
右臂前擺時,胸大肌順勢收緊,將擺臂的動能轉化為身體前移的速度,每一次擺臂都像在為“沖刺引擎”加注燃料,步頻從3.7步/秒提升至3.9步/秒。
雖未達峰值。
卻精準適配最后階段的發力需求。
沒有欄架阻擋。
步頻自然也上來了一些。
最后6米。
高海拔下的耐力儲備成了“破線關鍵”。
多數選手在此時已出現快肌纖維疲勞導致的蹬地力度衰減,謝文君卻憑借“分層供能策略”維持穩定輸出。
iia型快肌纖維仍以90%的強度主導發力,iib型快肌纖維則以75%的強度輔助。
避免過度激活導致的痙攣。
他的呼吸模式也切換為“高頻淺呼”,每秒呼吸2.5次,每次呼氣量壓縮至常規的50%,既保證肺部氣體交換效率,又不讓深呼吸打亂核心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