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雖仍穩居第二,卻已無法縮小與謝正業的差距。
他的步幅型曲臂技術雖能維持穩定的前進距離,但缺乏多源感知與動態平衡能力的支撐,在下彎道階段的技術執行始終處于“追趕狀態”。
看臺上的觀眾能清晰看到,兩人之間的距離正隨著每一步的推進緩慢擴大,這并非單純的速度差異,而是技術體系完整性的差距。
謝正業的技術已形成“感知-穩定-發力”的閉環,而周兵與直臂選手的技術仍停留在“單一環節發力”的層面。
當然這不是周兵,他不想這么做。
完全是因為能力不夠。
無法負荷。
因此他即便是盡力了,也只能到這個程度。有很多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更不是說你看一眼模仿一個動作就行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只能說你要檢查一下眼科——
看看你是不是有寫輪眼之類的。
而且現在的謝正業已經不是10年前的他。
那個時候還是小屁孩。
也不是五六年前的他。
現在他已經是完全長成了一個成年的男性。
即便是在大直道。
謝正業這里的能力也是穩壓周兵。
彎道進直道!
謝正業的身影已率先逼近直道入口。他的頭部保持穩定中立,目光鎖定前方的直道賽道,過弧頂階段的“搖頭晃腦”雖已結束,但其帶來的技術紅利卻貫穿始終。
從重心的精準把控到感知系統的高效運轉,從能量消耗的優化到動作節奏的穩定,每一個技術細節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直道對決積蓄力量。
而身后的對手們,仍在為彌補過弧頂階段的技術短板而努力,這場由“弧頂技術”拉開的差距,已成為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
謝正業。
要開始自己個人的奮斗。
國內如果蘇神不上的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威脅到他。
彎道終點與直道入口的銜接處。
是200米比賽從“彎道技術主導”轉向“直道效率決勝”的關鍵節點。
謝正業練了這么多年,當然深以為然。
過弧頂階段積累的技術優勢,在此轉化為“無縫銜接”的加速能力,其核心邏輯在于將過弧頂時構建的“感知-穩定-發力”閉環。
延伸至直道發力模式的切換中。
過弧頂時被激活的多源感知系統,讓謝正業對“彎道向直道過渡”的時機把控達到極致。視覺系統通過穩定視野鎖定直道起點的地面標記,提前0.1秒向大腦傳遞“切換信號”。
本體感覺系統同步反饋下肢肌群的發力狀態,確保蹬地動作從“彎道內外腳不對稱”向“直道雙腳均衡”的過渡無斷層。當身體進入直道入口的瞬間,他的核心肌群立即啟動“發力模式轉換”。
從彎道階段的“側傾維穩”轉向直道的“前傾助推”,這種轉換并非生硬切換,而是通過核心肌群張力的梯度變化實現。
腹直肌發力強度從70%逐步提升至80%,豎脊肌同步調整,將軀干前傾角度從34°增至36°,既保留前進慣性,又為直道加速提供更強的前傾牽引力。
對比之下,周兵的技術銜接仍存在“滯后性”。他缺乏謝正業那般的多源感知協同,只能依賴“預設節奏”完成切換,當身體進入直道后,核心肌群需額外消耗體力修正因銜接不暢導致的姿態偏差。
為了維持步幅優勢,他不得不加大曲臂擺臂的前后伸展幅度,試圖通過擺臂牽引力彌補發力銜接的斷層,卻因動作協調性下降,反而導致部分體力浪費在無效擺臂中。
與謝正業的技術執行效率差距進一步拉大。
其余選手在此階段的技術短板徹底暴露。
梁佳宏的直臂擺臂從“彎道寬幅”向“直道標準幅”的調整耗時過長,打破了原有的發力節奏。
他試圖模仿謝正業的核心發力轉換,卻因缺乏彎道出來轉直道的技術積累“動態控制能力”,導致軀干前傾角度忽大忽小,前進軌跡出現波動。
梁勁生、唐星強等人則因過弧頂階段的平衡損耗,在技術銜接時已無多余體力進行優化,只能被動維持基礎動作。
與第一梯隊的差距從技術層面的“可追”轉為現實中的“難及”。
進入大直道進入大直道。
謝正業的技術優勢從“銜接效率”轉向“持續穩定輸出”。
過弧頂階段打磨的“動作少冗余”原則貫穿始終。
擺臂的軌跡嚴格限定在“前后平行”范圍內,避免橫向擺動消耗體力。
核心肌群始終保持穩定張力,確保下肢蹬地的推進力完全轉化為前進距離,而非浪費在身體晃動上。
更重要的是,過弧頂時優化的能量代謝模式仍在持續,前庭系統的高敏狀態讓他能精準感知肌肉疲勞信號,通過核心肌群的發力重心微調,將體力優先分配至蹬地與擺臂的關鍵環節,實現“耐力消耗最小化、速度輸出最大化”。
周兵在大直道階段雖奮力維持步幅穩定,卻因前期技術銜接的體力損耗,逐漸顯現耐力不足。他的核心剛性開始下降,為了避免動作變形,不得不適當降低發力強度,原本的步幅優勢因缺乏持續的能量支撐而逐漸弱化。
其余選手們已徹底陷入“技術瓶頸”——
技術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