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察跑道標記線的移動速度,結合足底感受器傳遞的壓力信號。
大腦在0.005秒內完成對蹬地軌跡的微調指令。
確保弧形蹬地始終適配當前速度需求。
速度繼續提升。
觸地弧度的動態調整機制,做的很棒。
20米到30米。
加速階段,她的蹬地深度。
腳掌陷入塑膠跑道的深度。
控制在8±0.5范圍內。
蘇神生物力學實驗表明,陳娟加速蹬地深度過淺(<6)會導致抓地力不足,深度過深(>10)則會因塑膠阻力增大,使蹬地能量損耗增加10%。
8的深度是通過對不同跑道硬度(70-90邵氏硬度)的測試確定的。
bj田徑場塑膠跑道硬度為82邵氏硬度。
此深度下,跑道的彈性勢能回饋效率達到最高(35%)。
即蹬地時注入的100j能量中。
有35j可通過跑道彈性反彈回身體。
減少肌肉的能量消耗。
為精準控制蹬地深度,她的小腿肌肉采用“分級收縮”策略:
腓腸肌在觸地初期以60%的強度收縮,確保腳掌平穩陷入跑道。
支撐階段強度提升至85%,借助跑道彈性儲備能量。
蹬離階段強度降至70%,避免過度發力導致的肌肉疲勞。
肌電數據顯示,這種分級收縮使陳娟小腿肌肉的能量消耗降低18%。
為后半程加速保留體力。
你就說這個蹬地深度的能量儲備優化,沒有科技裝備輔助測試,你普通肉眼怎么可能判斷這么準確?
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
加速區開始向途中跑轉化。
步間銜接的“弧形緩沖”技術!
加速階段的步間銜接是速度提升的關鍵,陳娟通過“前蹬弧形緩沖”實現無縫過渡。
當前腳蹬離地面時,后腳已開始以弧形軌跡向前擺動,腳掌與地面保持3的高度,避免了傳統“高抬腿擺動”導致的空氣阻力增加。
高抬腿擺動時空氣阻力為1.2n,弧形低擺時僅為0.5n。
同時,后腳觸地前0.01秒,踝關節提前背屈12°,使腳掌形成“前低后高”的傾斜角度,觸地瞬間借助弧形軌跡實現“軟著陸”。
將地面沖擊力從1800n緩沖至1400n。
減少22%的沖擊力向膝關節傳導。
這種步間銜接技術是通過“高頻變速跑步機同步訓練”來強化:
也就是將跑步機速度設定為8-10/s的漸變區間。
在跑帶上粘貼弧形標記線。
要求腳掌嚴格沿標記線觸地擺動。
使步間銜接時間從0.08秒縮短至0.065秒。
來增加步頻效率。
也是未來增加步頻開發的一大利器。
不過現在嘛。
不好意思。
這玩意。
眼下只有二沙島有。
途中跑開始。
陳娟因為曲臂起跑的緣故,整個前面早就占據了第一位。
現在……
完全是進入她自己的比賽狀態和節奏中。
在整個亞洲能給她造成麻煩的人已經沒有了。
她就是和自己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