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減少了出國比賽的頻率,為的就是好好的沖這一槍。
為的。
就是打開身體的極限。
創造全國的極限。
創造亞洲的極限。
沖擊黃種人的極限。
這一點。
立雪梅帶領她的團隊,幾乎是這個大運動周期,從2013年結束后,就一直確定的事情。
2014年沉淀了一年之后,今年。
就是要做到這個事的時候。
而且要在鳥巢大戰之前。
先給自己。
注入信心。
準備怎么做呢?
陳娟團隊和蘇神商量之后。
選擇的辦法是——
“穩定型弧形蹬地”的效率最大化。
也就是剛剛弧形緩沖過渡的一種體現。
只見陳娟左右腳蹬地軌跡的對稱控制。
砰砰砰砰砰。
陳娟的左右腳蹬地弧形軌跡實現“98%對稱”,這是通過“鏡像訓練”達成的技術突破。
傳統選手常因左右腿力量差異,導致左右腳蹬地弧度偏差超過3,而她通過在訓練中使用“雙足底壓力同步采集系統”,實時對比左右腳的壓力軌跡,針對性進行弱側腿(左腿)的強化訓練。
在左腿踝關節處綁定變速阻力器,進行弧形蹬地練習。
使左腿股四頭肌力量從右腿的92%提升至98%。
左右腳蹬地峰值壓力差從120n縮小至30n。
高速攝像機就可以捕捉到,陳娟左右腳的觸地角度與地面的夾角,均穩定在68°±1°。
蹬離角度均為75°±1°。
這種高度對稱的蹬地軌跡使身體橫向晃動幅度控制在±0.8以內。
空氣阻力降低15%。
能量消耗效率提升10%。
砰砰砰砰砰。
左右腳蹬地軌跡的對稱控制開始后,下一步就是……
蹬地與軀干旋轉的協同發力。
陳娟的“弧形蹬地”與軀干的輕微旋轉形成協同,進一步提升推進效率。
當右腳以弧形軌跡蹬地時,軀干順時針旋轉2°,借助腹外斜肌的收縮。
將蹬地產生的旋轉力矩轉化為前進動力。
也就是現在這樣,左腳蹬地時,軀干逆時針旋轉2°,腹內斜肌接力發力,形成持續的旋轉推進力。
生物力學分析表明,這種協同可使蹬地反作用力的利用率再提升5%。
相當于每步額外獲得40j的推進能量。
軀干旋轉角度嚴格控制在±2°以內。
這通過“旋轉阻力訓練”實現。
是通過在腰部綁定可調節阻力的旋轉訓練帶。
從而限制軀干過度旋轉。
使旋轉角度的標準差從訓練初期的0.8°縮小至0.3°。
避免因旋轉過大導致的能量浪費或過小造成的協同不足。
然后就是……
科技的力量。
跑鞋和地面的針對性。
這里鋪設的是和帝都世錦賽一模一樣的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