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米后,身體進入“極速構建期”,此時送髖技術的核心任務是實現“步頻-步幅的協同增益”,同時將途中跑的“超級送髖”發力模式前置激活。
避免之前加速階段向途中跑過渡時的“速度斷層”。
趙昊煥在此階段的技術突破,在于打破了“步頻與步幅此消彼長”的認知,通過送髖的“動態平衡調控”。
實現了兩者的同步提升。
20-25米,趙昊煥的送髖幅度穩定在20°,步頻也跟著增長了一些。
這一突破的關鍵在于送髖時的“髖關節旋轉緩沖”技術:
當大腿前擺至頂點時,髖關節會進行0.5°的內旋,隨后在蹬地時快速外旋1.5°,這種微小的旋轉動作像“高速齒輪的嚙合”。
既為大腿前擺提供了額外的旋轉力矩,提升步頻,又通過外旋動作,擴大了步長的有效推進距離。
對比之前的加速模式,此階段他的步頻提升幅度(4.7%)與步長提升幅度(4.8%)基本持平,而之前在此階段步頻提升3%時,步長僅提升1.5%。
這種協同增益的本質,是送髖動作對“下肢運動鏈”的精準調控。
是利用了髖關節的旋轉動作協調了大腿、小腿的擺動節奏。
使腳掌觸地時間從啟動階段的0.11秒縮短至0.095秒。
步頻提升的同時,步長因送髖的有效推進得以同步擴大,徹底解決了傳統加速階段“顧此失彼”的技術困境。
蘭迪看著趙昊煥。
雖然絕大部分的目光都在蘇神那邊,但偶爾一瞟眼后面的趙昊煥,還是……
倍感欣慰。
還是那句話,主要是因為蘇神個人能力太強了,頭腦能力也太強了,自己給自己規劃的能力也太強了,這就顯得他這個教練和蘇神的相處模式,都別說是亦師亦友……
更像是一種完全學習和被點撥的狀態。
即便是他在和蘇神共同研究什么課題和做什么任務,那也是以輔助為主。
說白了,對于蘭迪這種超級教練來說,就多少感覺有點……
小失落。
感覺成就感沒那么高。
并不是說他不想和蘇神合作,畢竟他和蘇神合作也學到了很多東西,讓自己的眼界得到了極大的開拓。
主要是對于自身價值的滿足在蘇神的身上……
多少獲得少了點。
而這一點。
趙昊煥。
在他身上就滿足許多。
趙昊煥更像是蘭迪可以用盡畢生所學調教出來的終極運動員之一。
自己的參與感和自己的規劃感更高。
那帶來的成就感當然也更多一些。
如果換成蘇神,他提出一些規劃后,人家可能覺得不那么滿意,甚至更大的可能是反手就甩一個更好的模板給他。
當然那些模板他看了以后的的確確也是心服口服。
人家就是做得更好。
這一點蘭迪不是小心眼。
不然也不會和蘇神合作這么久。
但是如果是對比趙昊煥。
因為在這個方面的知識體系遠遠不如蘇神,那么他對于教練團隊的意見更多,會認真執行。
執行的層面會更高。
給教練帶來的個人滿足感更高。
人就是這樣一個動物。
起碼最近這幾百年都不可能改變。
25-30米,送髖幅度提升至25°,此時趙昊煥已開始踐行途中跑“三肌聯動”的送髖發力模式。
臀大肌40%、股四頭肌35%、腘繩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