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了加速階段向途中跑的“高級過渡”。如果換成是莫斯科的時候,在此階段向途中跑過渡時,趙昊煥常因發力模式切換出現0.02-0.03秒的速度停滯。
主要是因為他的身高太高了。
又不是博爾特。
到了這個身高的運動員,幾乎都會出現這個生理性的問題。
要不怎么說博爾特太超模呢?
因為這些會出現在大高個運動員身上的問題,在博爾特身上……
幾乎就沒出現過。
就離譜。
而趙昊煥通過送髖模式的前置激活。
徹底消除了這一“過渡斷層”。
讓蘭迪在冬訓開始前給他定下的策略模型。
在這里實現了現實意義上的展示。
生物力學分析表明,25米處開始,他的送髖動作已具備途中跑“超級送髖”的核心特征。
髖關節前頂幅度與大腿前擺高度的比值從啟動階段的0.8提升至1.2。
意味著送髖動作的“有效推進距離”顯著增加。
同時,送髖時的骨盆傾斜角穩定在3°,確保了上半身與下肢的剛性銜接,避免了因送髖幅度過大導致的軀干晃動。
這種前置激活使他在30米處的速度比采用傳統加速模式時快0.2/s。
且速度曲線呈現“平滑攀升”特征。
無任何停滯節點。
那停滯的節點少了。
速度和連貫性自然而然就更高。
整體看起來,蘭迪給趙昊煥構建的這套邏輯,在加速階段就是——
為極速與途中跑構建“動力儲備池”。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是因為趙昊煥在10-20米加速階段的送髖策略,本質是圍繞“極速構建”與“途中跑前置”兩大目標,構建了“力線優化-肌群激活-模式過渡”的三維技術體系。
10-20米的送髖力線引導,解決了傳統加速階段“力散低效”的問題,為極速啟動提供了方向保障。
20-30米的送髖協同調控,實現了步頻與步幅的同步提升,同時將途中跑的核心發力模式前置激活,避免了“過渡斷層”。
從技術本質看,這一階段的送髖已不再是單純的“動作執行”,而是“動力鏈的主動重構”。
是通過髖關節的主導作用,將下肢各關節、各肌群的功能整合為統一的“推進系統”,既為30米后的極速突破奠定了速度基礎,又通過肌群預激活與模式前置,確保了途中跑階段“超級送髖”能快速進入高效輸出狀態。
這種“為后續階段提前鋪路”的技術設計,正是趙昊煥加速階段送髖技術超越傳統模式的核心所在,也是他能在后續途中跑與沖刺階段持續保持高速的根本保障。
砰砰砰砰砰。
途中跑。
30-50米是短跑從“加速構建”向“極速穩態”過渡的關鍵區間,核心任務是將加速階段積累的速度轉化為可持續的極速輸出,同時完成“送髖技術從‘協同驅動’向‘絕對主導’的升級”。
趙昊煥在此階段的技術突破,在于通過送髖動作的“三維調控”,幅度、節奏、發力模式,構建了“低損耗、高穩定、可延續”的極速運行體系,為50米后途中跑中段的持續高效輸出及后程抗疲勞奠定基礎。
送髖主導的極速維持與動力鏈深化。
就是體重跑蘭迪給他的新課題。
然后就是分步實現。
30米處,趙昊煥的速度已達到不錯的數值,進入“極速構建期”,此時送髖技術的首要目標是通過幅度的精準鎖定,避免因動作波動導致的速度損耗,同時強化核心與髖部的剛性銜接,構建穩定的極速運行姿態。
對比自己在此階段常出現“送髖幅度過大導致動作變形”或“幅度不足導致速度停滯”的問題,現在趙昊煥通過“送髖幅度動態鎖定”技術,實現了加速和途中跑切換狀態下的穩定輸出。
30-35米,趙昊煥的送髖幅度從加速階段末的25°提升至28°,并在此后5米內穩定維持這一幅度。這一幅度是他基于自身身體結構與動力鏈效率測算的“最優閾值”。
低于28°,步長不足,無法充分發揮身高優勢。
高于30°,則需額外消耗15%的核心力量維持平衡,且易導致髖關節過度前頂,破壞上半身前傾姿態的穩定性。
那么實現這一精準鎖定的核心技術是“髖部肌群的分級收縮”:
臀大肌以42%的發力強度提供后伸動力,確保送髖幅度達到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