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5米,趙昊煥的送髖動作從“主動發力頂髖”轉向“彈性蓄力擺髖”,核心是通過髖關節周圍肌群的“拉伸-收縮循環”,積累彈性勢能。
自己之前在此階段常延續加速期的“硬發力”模式,過早透支深層肌肉能量,導致50米后爆發乏力。
沒有進入模型最佳階段。
浪費了能量。
現在呢?趙昊煥則通過送髖時的“發力強度微調”,讓肌群在動態中完成能量儲備。
具體來看,當大腿前擺至高位時,他不再刻意收縮股四頭肌發力,而是借助髖關節的自然前擺,讓腘繩肌與臀大肌處于“微拉伸”狀態——
這種拉伸并非被動放松,而是像拉弓時的“慢拉弦”,讓肌肉纖維在可控范圍內延長,默默儲存彈性勢能。
腳掌觸地瞬間,這些被拉伸的肌群快速收縮,將儲備的勢能轉化為推進力,同時通過膝關節的微屈緩沖,避免能量在觸地時被浪費。
這種“彈性蓄力”的關鍵在于“發力與放松的平衡”。
送髖時既不全力緊繃導致肌肉過早疲勞,也不徹底放松失去動力銜接,而是讓髖關節像一個“彈性樞紐”,在擺動中完成能量的“收集-儲存-初步釋放”。
為50米后更猛烈的爆發積累底氣。
45-50米。
送髖技術的重點轉向“深層肌群喚醒”,目標是讓50米后爆發時的核心發力肌提前進入“待發狀態”。
短跑極速爆發依賴臀大肌、腘繩肌及核心深層肌群的協同發力。
若這些肌群在爆發前未被充分激活,易出現“發力延遲”,錯過最佳爆發時機。
之前他就有點這樣。
總是無法對上。
僅有幾次對上也只是……
運氣使人。
而現在。
蘭迪和他做的是……
要把這個運氣。
把運氣兩個字給拿掉。
只見趙昊煥在此階段通過送髖時的“發力點轉移”實現肌群喚醒。
原本以股四頭肌主導的送髖動作,逐漸將發力重心向臀大肌與腘繩肌轉移。當髖關節前頂時,他會下意識收縮臀大肌后側纖維,帶動髖關節完成輕微的后伸預擺。
這個細微動作看似不起眼,卻能快速激活臀大肌的深層纖維,使其從“基礎參與”狀態切換為“待命爆發”狀態。
同時。
腘繩肌借助大腿后擺的動作完成“快速收縮-放松”循環,像給機器零件上油一樣,讓肌肉反應速度提升。
這種“肌群喚醒”并非靠高強度發力實現,而是通過送髖動作的“精準觸達”。
每一次送髖的角度、力度都經過反復打磨,確保動作能精準刺激到目標肌群的關鍵纖維,讓它們在不消耗過多能量的前提下,提前適應爆發時的發力節奏。
就像運動員賽前的“熱身揮拳”。
不是為了擊打目標。
而是讓手臂肌肉提前找到發力的感覺。
因為50米后的極速爆發,不僅需要強大的動力,更需要與之匹配的高速步頻,若步頻與發力節奏脫節,再強的動力也無法轉化為有效速度。
趙昊煥在40-50米的送髖過程中,已開始“預演”爆發時的步頻節奏,通過送髖頻率的細微提升,讓身體提前適應高速擺動的狀態。
40米前,他的送髖頻率與步頻保持平穩增長,而40米后,他會在維持送髖幅度穩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髖關節的擺動速度。
不是靠刻意“趕節奏”,而是通過縮短送髖時的“停頓間隙”實現。莫斯科的時候,趙昊煥送髖時,大腿前擺至高位后會有0.005秒的短暫停頓。
這樣就會造成自己不平,在急速爆發的時候容易被限制住。
無法發揮冠軍模型給他的既定成績和區間。
現在嘛。
趙昊煥通過長期訓練,將這個停頓間隙縮短至0.003秒。
讓送髖動作更連貫,步頻自然提升。
這種“節奏預演”的價值在于。
讓身體在低負荷狀態下提前適應爆發時的高速節奏,避免50米后突然提速導致的“動作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