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髖的“姿態鎖定”與后程銜接鋪!
他的送髖動作在此階段進入“標準化模式”。
送髖幅度固定在30°,髖關節旋轉角度控制在1°以內,擺臂與送髖的協同節奏保持完全一致。這種“姿態鎖定”并非機械重復,而是通過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將骨盆、髖關節、軀干的相對位置固定在“最優發力姿態”,確保后續每一次送髖都能以最高效率輸出。
同時,他悄悄降低了股四頭肌的發力占比,將更多負荷轉移至抗疲勞能力更強的臀大肌,為即將到來的后程沖刺,保存股四頭肌的力量。
剛剛就說了,65-70米是極速區向沖刺階段過渡的關鍵節點。
因為此時乳酸堆積帶來的肌肉酸脹感已逐步顯現,處理不當就會在此處出現送髖幅度縮水、動力輸出斷層的問題。
而趙昊煥依托蘭迪打磨三年的“超級送髖體系”,將前期的蓄力、爆發、穩定技術進行集成化輸出。
既維持了極速狀態。
又為后程沖刺搭建了無縫銜接的技術平臺。
展現出該體系“抗衰減、強銜接”的核心優勢。
砰砰砰砰砰。
超級送髖的“三肌聯動”深度協同!
疲勞沒關系。
誰跑到了這里。
都會疲勞。
問題是怎么控制疲勞下的極速維持狀態。
蘭迪的辦法就是這個超級送髖體系。
三肌聯動開始。
超級送髖體系的核心支撐是“臀大肌-腘繩肌-股四頭肌”的三肌聯動機制,蘭迪要趙昊煥在這里,把這一機制在65-70米的價值被發揮到極致。
此時趙昊煥的股四頭肌已因持續高強度發力出現輕微疲勞,若沿用以往“股四頭肌主導”的送髖模式,幅度必然縮水。
但借助超級送髖體系的肌群協同設計。
他主動將發力主導權向臀大肌。
占比提升至45%。
與腘繩肌。
占比提升至30%轉移。
股四頭肌發力占比降至25%。
形成“抗疲勞肌群挑大梁”的發力格局。
具體動作中,當髖關節前頂時,臀大肌首先完成“爆發式后伸”,借助深層纖維的收縮力量,推動骨盆向前平移。
腘繩肌同步完成“快速拉伸-收縮”循環,像彈簧一樣輔助大腿前擺,同時精準控制擺動幅度,避免因發力失衡導致的動作變形。
股四頭肌則以“輔助穩定”為主,僅在腳掌觸地瞬間提供支撐力,大幅降低其負荷。
這種協同并非簡單的“力量疊加”,而是通過超級送髖體系的長期訓練,形成的“肌群間毫秒級配合”——
臀大肌的發力峰值與腘繩肌的收縮起點僅差0.001秒,確保動力輸出無縫銜接,送髖幅度仍穩定在30°。
步長未出現絲毫縮水。
70米。
雖然這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是極速的維持部分,但已經要涉及到最后的沖刺轉換。
趙昊煥以往這個地方就是強項。
而蘭迪現在要他做的就是。
強上加強。
使用超級送髖的“核心-髖部剛性鏈”,去大幅度抗衰減!
所謂超級送髖體系,就是“核心-髖部剛性傳導鏈”。
高速運行中,因為身體的輕微晃動都會放大能量損耗,而剛性鏈的存在,可以讓趙昊煥的軀干與髖關節形成“一體化剛性結構”。
徹底杜絕了因核心無力導致的送髖偏移。
只見這時候此時他的腹直肌與豎脊肌保持“等長收縮”狀態,將軀干與骨盆牢牢鎖定,兩者的相對位移控制在0.2°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