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精度遠高于傳統選手的1°。當髖關節進行送髖動作時,剛性鏈像“鋼骨架”一樣支撐身體,確保力線從髖關節直接傳遞至軀干,再通過軀干前傾的重力輔助,強化推進效果。
對比未形成剛性鏈的訓練初期,此時的力傳導損耗率從12%降至4%,每一步的有效推進力僅比極速峰值下降3%。
而莫斯科的時候對比,同期下降普遍超過8%。
這種抗衰減能力,讓他在70米處的速度仍維持很高狀態。
甚至根本沒有下滑。
還穩中有進!
接著就是極速維持和沖刺區的轉換。
蘭迪安排的超級送髖體系并非僵化的技術模板,而是具備“動態適配”能力的靈活系統,前面區域送髖動作已開始主動適配后程沖刺的技術需求,實現“極速區-沖刺階段”的無縫銜接。
后程沖刺需要更快的步頻與更緊湊的送髖節奏,若在此階段仍沿用極速區的模式,必然導致銜接斷層。
他要求,趙昊煥依托超級送髖體系的“節奏預判”功能,在70米后悄悄調整送髖策略。
在維持幅度穩定的前提下,通過縮短髖關節前頂后的“停頓間隙”,將送髖頻率縮小0.1米每秒。
這一調整并非刻意加速,而是通過超級送髖體系訓練的“肌肉記憶”,提前適應沖刺階段的節奏需求。
同時,他的送髖動作開始向“緊湊化”轉變,大腿前擺的最高點略微降低1°,擺臂幅度也同步縮小,為后程沖刺的“高頻擺臂-送髖”模式做鋪墊。
這種“提前適配”讓他在跑過70米標記線時,身體已自然切換至“沖刺預備狀態”。
也就是說……
趙昊煥。
無需再花時間更多調整技術動作。
可以更加順暢進入沖刺區。
為80米后的最后沖刺節省了寶貴的反應時間。
70米后。
100米跑進入“生理極限與技術意志的雙重博弈”階段。
是個人類,此時肌肉乳酸濃度都已逼近閾值,下肢肌群的酸脹感從“輕微感知”升級為“明顯干擾”。
換成傳統選手常在此處陷入“送髖無力-速度驟降”的惡性循環。
趙昊煥之前倒是依靠天賦生理結構和跑法的不同在這里的衰減程度比較低。
可現在隨著他的層次越來越高,要求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他想要在最后更進一步……
那依靠原本這些天賦吃飯。
就已經不夠用了。
所以。
趙昊煥依托超級送髖體系的“抗衰減設計”,在70-80米完成沖刺模式的平滑轉換。
這就成了一個重點。
身材越高的按道理做這些轉換越不容易,沒有痕跡。
不要再說博爾特了,他就是個特例,不然你再找一個除了博爾特之外,1米9以上還能做好這些方面的高大選手。
不好意思,一個都沒有。
所以在這個方面沒有田徑圣體buff加持的趙昊煥,也差不多,他要做的只能在別的地方改變。
首先是,送髖的“緊湊化轉型”。
進入70米,趙昊煥明顯感覺到大腿前側肌肉的酸脹感在增強,若繼續維持極速區30°的送髖幅度,必然導致股四頭肌負荷過載。
依托超級送髖體系的“幅度動態調控模塊”,他主動將送髖幅度微調至28°。
這一調整并非“被動縮水”,而是基于體系訓練形成的“疲勞適配本能”。
具體來看,送髖動作從“大開大合的前頂”轉變為“緊湊高效的平移”:髖關節前頂的距離縮短,但前頂速度提升了0.01秒,通過“縮短行程、提升效率”的方式,保證每一次送髖的有效推進力不下降。
砰砰砰砰砰。
大腿前擺時的膝關節屈角從10°增大至15°,減少了大腿與氣流的接觸面積,既降低風阻,又減輕了腘繩肌的拉伸負荷。
這種“緊湊化轉型”的關鍵,是超級送髖體系中“發力點精準控制”技術。
因為無論幅度如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