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臂擺動幅度進一步縮小,擺動速度略有提升,為身體提供更強的向內牽引力。
右臂擺動幅度則相應增大,擺臂速度保持穩定,形成“左快右穩”的擺臂節奏。
這種調整讓她在對抗最大離心力的同時,借助右臂的外擺力量提升整體前進速度,實現“抗離心力”與“促加速”的雙重目標。
同時她的肩部肌肉發力更為集中。
想要讓擺臂動作的發力點從肘關節逐步向肩關節過渡,讓擺臂力量更具穿透力,配合下肢的蹬地動作,形成更強的前進合力。
再配合蹬地發力的強度在此階段達到彎道加速的峰值,但陳娟的動作始終保持舒展,沒有出現肌肉緊繃的狀態。
這一點比莫斯科要強。
她通過踝關節的靈活調整,讓腳掌在落地時能根據地面反饋微調角度,確保每一步都能踩在最佳發力點上。
呼吸節奏與步頻形成同步方面,使用的是每兩步呼吸一次,吸氣時腹部微收,呼氣時身體適度放松。
這種呼吸配合讓她在高強度加速中仍能保持氧氣供應,避免因呼吸紊亂導致的節奏失衡。
弧頂處的速度提升曲線呈平穩上升趨勢,沒有出現常規選手常見的——“弧頂減速、出弧頂再加速”的波動。
展現出本賽季陳娟對彎道節奏的深刻理解。
然后開始下彎。
過弧頂后進入下彎道準備階段。
此刻,陳娟的技術重心從“加速”轉向“為出彎道做鋪墊”。
只見她開始逐步調整身體姿態,為進入直道做好準備。
身體傾斜角度緩慢減小。
左肩逐漸抬起,右肩保持穩定,避免因姿態調整過快導致的速度波動。
這種“漸進式回正”的姿態調整,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從“彎道離心力”到“直道直線力”的轉換。
減少動作銜接的時間損耗。
擺臂技術也隨之做出預判性調整。
左臂擺動幅度逐步增大,向身體外側微調,右臂擺動幅度則保持穩定,逐步恢復到對稱擺臂的節奏。
這種調整是為了出彎道后能快速進入直道的正常擺臂模式,避免因擺臂方向轉換過晚導致的發力延遲。
步長開始逐步收縮,步頻保持穩定。
是要通過“步長收窄、頻率不變”的方式,讓身體在保持速度的同時,為直道沖刺的步長提升預留空間。
腳部落地技術在此階段回歸到“全腳掌均衡落地”,不再依賴內側落地對抗離心力,而是通過腳掌的均衡受力,讓每一步的蹬地都更具爆發力,為直道沖刺儲備腿部力量。
她的膝關節彎曲角度略有增大,肌肉處于“預拉伸”狀態,如同被再次壓縮的彈簧,隨時準備在出彎道瞬間釋放爆發力。
視線這邊,完成第三次聚焦轉換,從彎道切線點轉向直道起點,通過視覺引導強化“即將進入直道”的心理預期,讓神經系統提前調動肌肉進入沖刺狀態。
也就是說,直到這里。
陳娟還是保持者第一的態勢。
今年整個彎道過程,是“技術適配戰術”的典型體現。
對比莫斯科她沒有追求彎道中的極致速度,而是以“效率最大化”為核心,通過姿態調整、發力邏輯優化、路線預判等技術手段,在對抗離心力的同時保持持續加速,既為直道沖刺保留了充足體力,又借助“梅氏切線跑法”的路線優勢縮短了彎道距離。
每一處動作設計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啟動階段、直道沖刺形成完整閉環,展現出對200米項目全局節奏的精準把控。
這種“不貪一時速度、只求全程效率”的技術智慧,正是今年她的團隊需要她做到的地方。
很顯然,看這個情況她也做到了。
“彎道進直道!”
“陳娟還是陳娟,穩在第一位!”
楊劍看到自己人領先,當然是興奮異常。
沒有不興奮的道理啊。
出彎前3米,陳娟的“漸進式回正”策略進入關鍵節點,身體傾斜角度已收窄至直道跑標準值的80%,左肩與右肩高度趨于平齊,核心肌群保持穩定張力,避免姿態回正過快打破節奏。
此時她的步長仍維持在收縮后的穩定區間,但腳掌落地時的發力點已從全腳掌均衡受力,悄然向外側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