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彎道的前5米是技術轉換的關鍵節點,陳娟在此階段完成了從“啟動加速”到“彎道加速”的無縫銜接。
她沒有像常規選手那樣在入彎時刻意減速調整姿態,而是借助啟動階段已形成的身體傾斜角度,直接過渡到彎道跑姿態——左肩進一步下沉,右肩保持微抬,身體縱軸與賽道半徑方向形成穩定夾角。這種傾斜并非被動順應離心力,而是主動根據賽道曲率計算出的“最優傾斜角”。
傾斜度過大易導致身體失衡,過小則需額外發力對抗離心力。
陳娟通過長期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能在入彎瞬間精準找到平衡臨界點。
與此同時,她的視線完成了第二次聚焦轉換,從啟動階段的地面參照點轉向彎道內側的切線標記——這個標記對應“梅氏切線跑法”的首個切線點,她的每一步落點都圍繞該切線展開,確保身體始終處于彎道的最短路徑上。
雙腳落地的步點控制極具講究,她將步長穩定在比啟動階段略大的范圍,同時保持高頻次擺臂節奏,步頻與擺臂頻率的比值始終維持在1:2的黃金比例,這種同步性讓上下肢發力形成合力,避免動作脫節導致的速度損耗。
入彎時的擺臂技術延續了啟動階段的“小幅度高頻”特點,但擺臂方向做出微調:
左臂擺動幅度略小于右臂,且擺動軌跡向身體內側偏移,右臂則保持相對舒展的擺動幅度,這種“左右不對稱擺臂”是對抗離心力的核心手段。
左臂的內側擺臂為身體提供向內的牽引力,配合身體傾斜姿態,共同抵消離心力帶來的向外偏移趨勢。
右臂的適度外擺則保證了整體發力的平衡,避免單側擺臂導致的動作僵硬。此時,她的肘關節彎曲角度仍保持在較小范圍,延續了啟動階段的發力結構,確保擺臂動作的連貫性,讓加速節奏不被姿態轉換打斷。
感覺不錯。
開始切入彎道途中跑。
加速階段,陳娟穩穩取得第一。
壓制包括費利克斯在內所有人。
彎道途中跑階段,陳娟的加速重點從“提升初速度”轉向“維持加速度”,她的發力邏輯從“爆發式蹬地”轉為“持續性推送”。
常規選手在彎道中多依賴腿部爆發力強行加速,容易導致乳酸快速堆積,而陳娟的蹬地動作更注重“發力效率”:
腳掌落地時,前腳掌內側先接觸地面,隨即快速過渡到全腳掌,蹬地時發力點從腳掌內側逐步轉移至外側。
這種“內側落地、外側蹬伸”的技術,能借助離心力的橫向分力,將其轉化為向前的推進力,相當于“借勢發力”,減少了主動對抗離心力的體力消耗。
砰砰砰砰砰。
不斷提速。
只見她的膝關節與髖關節動作配合極具層次感。
蹬地時,膝關節先快速伸展,推動身體前移,髖關節隨即跟進打開,擴大步幅的同時保證動作舒展。
這種“膝先伸、髖后展”的發力順序,避免了因髖關節過早打開導致的步幅過大、節奏紊亂,讓每一步的蹬地都能精準傳遞力量。
與此同時,她的核心肌群保持高度緊張,腹部與背部肌肉形成穩定的支撐框架,將下肢的蹬地力量順暢傳遞至軀干,再通過擺臂動作轉化為前進動力,形成“下肢蹬地-核心傳導-上肢擺臂”的完整發力鏈,確保能量在傳遞過程中損耗最小。
步長與步頻的動態平衡是彎道加速的關鍵,陳娟在此階段采用“步長逐步遞增、步頻穩定保持”的策略。
隨著身體對彎道節奏的適應,陳娟的步長從入彎時的穩定值逐步增加,但增幅控制在極小范圍,避免步長驟增打破擺臂與步頻的同步性。這種策略的優勢在于,既能通過步長增加提升前進速度,又能依靠穩定的步頻維持動作節奏,讓加速過程平穩可控。
此外,陳娟的腳落地時與地面的夾角始終保持在銳角范圍,這種落地角度能縮短腳掌與地面的接觸時間,減少緩沖過程中的能量損耗,讓每一步的蹬地都能快速轉化為前進速度。
此刻依舊是在第一位。
壓制著包括費利克斯在內的所有人。
弧頂即將來臨。
彎道弧頂是離心力最大的區域,也是彎道加速的“黃金發力點”,陳娟在此階段展現出極強的節奏把控能力。
她沒有在弧頂處盲目發力加速,而是先通過微調身體傾斜角度,進一步降低重心,讓身體更貼近賽道地面,減少空氣阻力的同時提升穩定性。
砰砰砰。
砰砰砰。
頭部保持中立位,視線越過弧頂聚焦于下一個切線點。
通過視覺引導提前規劃出弧頂后的跑線。
確保身體在離心力最大時仍能沿最優路線前進。
下一秒。
開始過弧頂。
向心力突然開始從強轉衰。
陳娟弧頂處的擺臂技術也跟著做出第三次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