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呢?”
米爾斯在莫斯科之后,也想著給博爾特升級,眼下看啟動升級就是最好,也是最有效果的方面。
就是可惜。
一直擋在一個地方過不去。
這讓米爾斯有些焦急。
米爾斯之所以過不去的這個地方叫做……
關節力矩的動態平衡。
從“力矩失衡”到“協同匹配”。
正好也可以配合博爾特的三關節力矩技術。
就是可惜。
難以突破。
因為關節力矩是肌肉力量作用于關節的轉動效應,其平衡與否直接影響動作的穩定性與發力效率。
高身高運動員因肢體長度較長,傳統直臂起跑易出現“力矩失衡”,采取曲臂起跑可以通過調整關節角度與發力時機,實現關節力矩的“協同匹配”,具體體現在上肢、下肢、軀干三個部位的關節力矩優化。
怎么看都是個大好事兒。
一旦完成。
首先上肢關節力矩,從“高負荷支撐”到“低負荷過渡”就可以輕易解決。
上肢關節力矩,主要包括肘關節力矩與肩關節力矩,在起跑階段的核心作用是維持身體平衡。
以往博爾特直臂起跑中,受限于高身高運動員的上肢關節力矩呈現“高負荷支撐”特征,無法做到真正的黃金啟動平衡性。
可曲臂起跑能通過縮短力臂。
降低上肢關節負荷。
實現從“支撐”到“過渡”的功能轉變。
而且米爾斯計算過,肘關節力矩方面,直臂起跑時,肘關節處于伸直狀態,支撐反力產生的力矩方向為“伸肘力矩”,需肱三頭肌持續發力維持平衡,力矩值達85-95n·。
遠超肱三頭肌的最佳發力范圍,這會導致肌肉疲勞速度加快。
要是博爾特曲臂起跑時,肘關節變成彎曲90°-100°,那這樣支撐反力產生的力矩方向轉變為“屈肘力矩”。
由肱二頭肌與肱橈肌共同承擔,力矩值降至55-65n·,處于肌肉最佳發力范圍,同時力矩方向與后續擺臂動作的“屈肘發力”方向一致。
避免了直臂推離時的“力矩方向轉換損耗”。
可以讓博爾特大高個的擺臂啟動速度提升25%-30%。
就是這么多!
因為高個子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
直接提升一大截。
不管是不是理論。
都太過于誘人。
這個時候要是搭配肩關節力矩方面,比如直臂起跑時,肩關節處于前伸狀態,支撐反力產生的“前伸力矩”需三角肌后束持續發力平衡,力矩值達75-85n·,易導致肩關節后側肌肉緊張。
而曲臂起跑時,要是把肩關節角度調整為130°-140°,這時候支撐反力產生的“內收力矩”會由三角肌中束承擔。
力矩值降至50-60n·。
與后續擺臂的“內收-外展”動作力矩方向匹配,減少肌肉發力的“方向轉換成本”。
肩關節擺動效率提升20%-25%。
米爾斯認為要是成功,博爾特曲臂起跑時,上肢關節的力矩波動范圍,力矩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會從直臂時的35-45n·降至15-25n·。
如此以來。
穩定性將提升40%-60%。
可以。
有效避免因力矩波動導致的動作變形。
這時候,下肢關節力矩,就可以從“單一主導”到“協同發力”。
眾所周知,下肢關節力矩,也就是髖關節力矩、膝關節力矩、踝關節力矩,是起跑階段的核心發力源。
博爾特在直臂起跑中,高身高運動員的下肢力矩呈現“膝關節單一主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