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采取曲臂起跑,就可以通過調整軀干角度。
來實現“髖-膝-踝”三關節的協同發力。
提升整體力矩輸出。
也就是講——
髖關節力矩方面。
直臂起跑時,軀干過度前傾導致髖關節彎曲角度≤90°,髖關節“伸髖力矩”,推動軀干后伸的力矩,需克服過大的軀干重力矩,力矩值僅為120-130n·,無法充分發揮臀大肌的發力優勢,畢竟臀大肌是產生伸髖力矩的主要肌肉。
而博爾特要是做曲臂起跑,可以把自己軀干角度提升至45°-50°,髖關節彎曲角度增至110°-115°。
這時候軀干重力矩就會減小,髖關節伸髖力矩提就會升至160-170n·。
綜合來看。
可以比直臂時提升23%-41%。
讓臀大肌的發力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膝關節力矩方面,直臂起跑時,膝關節彎曲角度≤125°,膝關節“伸膝力矩”,推動小腿伸展的力矩,或許會因髖關節力矩不足而過度代償,力矩值達180-190n·,遠超膝關節的安全發力范圍。
易導致髕腱炎等損傷。
這對于年紀漸漸變大的博爾特。
不是好事。
曲臂起跑時,因為可以憑借髖關節力矩提升帶動膝關節力矩協同增加。
膝關節彎曲角度調整為135°-140°。
伸膝力矩提升至200-210n·,這樣就可以處于安全范圍上限。
同時力矩輸出的“峰值時間”與髖關節力矩峰值時間的差從直臂時的0.03秒縮短至0.01秒。
實現“髖-膝”協同發力。
為博爾特整體下肢力矩輸出提升15%-20%。
踝關節力矩方面,直臂起跑時,踝關節彎曲角度≤30°,踝關節“伸踝力矩”,推動腳掌蹬地的力矩,因膝關節過度代償而被抑制,力矩值僅為80-90n·。
要是做曲臂起跑,就可以讓博爾特“髖-膝”協同發力帶動踝關節充分伸展。
踝關節彎曲角度增至40°-45°。
伸踝力矩提升至110-120n·。
會比直臂時提升22%-50%。
讓博爾特小腿三頭肌的發力優勢得到發揮。
也就是說,只要博爾特做到了,那么曲臂起跑時,“髖-膝-踝”三關節的力矩峰值出現時間差均就可以控制在理想的0.01-0.02秒。
而避免直臂時過度的0.03-0.05秒。
協同性提升50%-80%,是可以說大幅度跳躍。
等于有效避免“單一關節過度承載”。
提升整體發力效率。
就是可惜。
做不到……
整個的大概構思米爾斯都已經想好了,就是具體的環節他總是感覺有些缺乏。
少了一些步驟。
少了一些精確的數據。
導致怎么都無法完整的安到博爾特的身上。
他曾經讓博爾特試過,效果并不好。
那么就肯定是少了什么東西。
這門技術現在是二沙島的獨有技術,不可能公布出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是一些很經典的核心,關鍵論文是不會在當時就公布的。
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這樣。
如果你想要去突破,那就請你自己去研究。
畢竟這還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那一天。
也沒有到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