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可能完全沒有敝帚自珍的情況。
實在是想不到辦法,加上博爾特同意了美國實驗室那邊的請求,米爾斯最終把自己研究的這些資料和想法發給了那邊,請求那邊幫助共同研究。
你還別說。
這就是阿美麗卡遠遠超過牙買加的地方。
不是別的。
就是他的科技實力。
簡直是碾壓的級別。
那邊立刻給出了反饋。
想要做到關節力矩的動態平衡,需要軀干關節力矩的變化。
需要從“緊張代償”到“穩定傳導”。
美國那邊實驗室給出的想法是,軀干關節力矩,主要包括腰椎力矩與胸椎力矩,是連接上下肢能量傳遞的關鍵,博爾特直臂起跑中,高身高運動員的軀干力矩天然就會呈現“緊張代償”特征,而要是曲臂起跑就可以通過調整軀干姿態與肌肉激活模式,實現軀干從“被動支撐”到“主動傳導”的功能轉變。
大幅降低力矩損耗。
他們給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從腰椎力矩來看,直臂起跑時高身高運動員需維持軀干低伏姿態,與地面夾角30°-35°,博爾特容易腰椎處于過度前屈狀態,為平衡軀干重力產生的“前屈力矩”,腰背部豎脊肌需持續輸出高負荷“后伸力矩”,力矩值達75-85n·,且力矩方向與下肢蹬地產生的“向上傳導力矩”存在15°-20°偏差,導致能量在腰椎處的傳遞損耗率達18%-22%。
實驗室肌電數據顯示,此時博爾雅豎脊肌的持續激活時間占起跑階段總時長的90%以上,易引發肌肉痙攣風險。
如果變成準備時候,軀干與地面夾角提升至45°-50°,腰椎前屈程度就會顯著降低,腰椎后伸力矩就會降至45-55n·,僅為直臂時的60%-73%。
同時,曲臂姿態使軀干中軸線與下肢蹬地方向的偏差縮小至5°-8°,腰椎力矩方向與能量傳導路徑高度契合,能量傳遞損耗率降至8%-12%,肌電監測顯示豎脊肌激活時間占比降至65%-70%。
使得肌肉疲勞速度明顯減緩。
第二在胸椎力矩方面,博爾特直臂起跑時上肢直臂支撐產生的“向前牽拉力矩”會導致胸椎過度后伸,為維持軀干整體穩定,胸大肌與腹直肌需協同輸出“前屈代償力矩”,力矩值達50-60n·,這種“反向力矩對抗”會進一步割裂上下肢能量傳導鏈路。
使胸椎處的能量損耗率增加5%-8%。
改成肘關節彎曲可以縮短上肢力臂,讓博爾特胸椎所受向前牽拉力矩降至25-35n·,胸大肌與腹直肌的代償力矩需求減少40%-50%。
這時候再使用曲臂姿態帶動肩胛骨后縮,就能讓胸椎處于輕度后伸的“中立位”。
使得胸椎力矩方向與腰椎力矩方向形成“協同傳導通道”。
上下肢能量在軀干段的“串聯傳遞效率”就可以從直臂時的65%-70%提升至85%-90%。
他們給出了生物力學建模的力矩傳導路徑分析——
博爾特想要成功曲臂起跑,那么軀干整體力矩的“傳導一致性系數”,上下肢力矩在軀干段的匹配度,就需要達到0.85-0.90。
遠超直臂起跑時的0.60-0.65。
軀干作為“能量傳導中樞”的功能得到充分激活后,就能為后續加速段的力效轉化奠定穩定基礎。
軀干關節力矩?
對啊。
米爾斯宛如突然被人點醒了自己的天靈穴。
頓時靈感就來了。
原來問題是出在胸椎力矩以及腰椎力矩上。
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其實。
他不是沒想到,只是在牙買加的實驗水平和運動科研下,根本就不可能涉及到這個方面。
相比比較簡單的肌肉成分,以及研究了更多年的三關節力矩。
這兩個例句以更加接近于人的深層肌肉。
也就是說普通的設備很難深入到這個地方。
根本就做不出這樣精度的檢測。
自然就得不到精確的數據。
無法做出精確的判斷來。
但這一點。
有了米爾斯提供的這些經驗和意見。
美國那邊的實驗室迅速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