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
力線傳遞路徑的重構,就可以從“多節點損耗”到“線性高效”。
這對于博爾特啟動環節來說至關重要。
因為力線傳遞的完整性與線性度直接決定能量轉化效率,博爾特直臂起跑中,高身高運動員因肢體比例特殊,力線傳遞存在“多節點偏移”問題,只有采取曲臂起跑才能通過重構支撐點、調整關節角度,構建“下肢蹬地-軀干傳導-上肢輔助”的線性力線路徑,大幅減少巨大身高體重帶來的天然啟動能量損耗。
他這里就很明確的告訴了博爾特以及米爾斯。
從博爾特啟動力線起始端來看,博爾特直臂起跑時高身高運動員膝關節過度承載,導致力線從踝關節向上傳遞時向膝關節內側偏移。
偏移量達8-12。
形成“膝內扣”式力線偏差。
使博爾特10%-15%的蹬地能量轉化為膝關節側向力矩,無法參與向前推進。
只有通過均衡下肢關節負荷,讓膝關節受力占比降至40%-45%,才能使力線從踝關節沿下肢中軸線垂直向上傳遞,使得偏移量控制在3-5內。
這樣的話,下肢力線的“線性度系數”,力線與下肢中軸線的重合度,就可以從直臂時的0.75-0.80提升至0.92-0.95。
讓博爾特蹬地能量的有效利用率提升12%-18%。
在力線中間傳導段,也就是軀干段,博爾特直臂起跑時腰椎與胸椎的力矩方向偏差,會導致力線出現“折線式傳遞”,讓啟動能量在腰椎-胸椎連接處的損耗率達15%-20%。
想要改變只能讓博爾特使軀干保持“輕度后伸-中立位”姿態,腰椎與胸椎的力矩方向偏差縮小至5°-8°,力線沿軀干中軸線呈“直線式傳導”。
這樣的話,軀干段力線的“連續傳遞效率”就能從直臂時的70%-75%提升至88%-92%。
實驗室運動捕捉數據顯示,博爾特曲臂起跑時,軀干中軸線上任意兩點的力線傳遞速度差≤0.02/s。
對比直臂時達0.05-0.07/s。
力線傳遞的同步性顯著提升。
然后穩住了胸椎和腰椎后。
在力線末端,也就是上肢端,博爾特直臂起跑時上肢需承擔“主動支撐-推離”功能,力線從軀干傳遞至上肢后需轉向地面,與前進方向夾角≥30°,這會導致5%-8%的能量被用于上肢推離動作,無法轉化為向前動能。
這時候曲臂起跑時上肢會轉為“被動過渡”功能,使得力線傳遞至上肢后僅需維持身體平衡,方向與前進方向夾角≤10°。
這樣的話,上肢段的能量損耗率就會降至1%-3%。
讓更多能量可集中用于下肢蹬地推進。
這樣的話。
通過力線傳遞的整體量化分析可知,博爾特如果采取曲臂起跑時的“力線總損耗率”,各環節能量損耗之和占總蹬地能量的比例,僅僅為18%-22%。
而直臂起跑時達35%-40%!
那么就等于,力線傳遞效率可以提升40%-50%!
這也是博爾特其蹬地瞬間垂直支撐反力從2.8倍體重提升至3.2倍體重的核心原因之一。
洛桑賽場。
博爾特滿意的看著蘇神的表情。
說真的,他已經太久沒有享受過這個表情。
好像在2011年之后就越來越少看見。
但是在2011年之前。
這樣的表情。
還是并不罕見的。
但即便是之前所有的加起來都沒有現在蘇神的經驗那么大。
畢竟之前的那些過程,蘇神都見過。
而現在這個。
是歷史上的首次。
“蘇,好好看著吧。”
“你的這門手藝。”
“我也會了。”
蘇神看著博爾特。
真的是重開之后少見的愣了這么久。
一直聽到身后小喇叭的電子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