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在腰椎處的傳遞損耗率相比之前,大大降低。
臀大肌啟動。
發力。
收縮。
幾乎在博爾特臀大肌發力的同時,他的股四頭肌也跟著進入“峰值激活狀態”,激活度瞬間突破95%。
由于膝關節彎曲角度為140°,股四頭肌的肌梭被充分拉伸后迅速釋放,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效率達85%,帶動博爾特小腿快速向前下方蹬伸,膝關節角度在0.05秒內從140°增至170°。
這一過程中,博爾特膝關節的受力比例被精準控制在40%-45%,避免了之前直臂起跑時55%-60%的過度承載。
髕腱所受張力從3.0倍體重降至2.7倍體重。
徹底擺脫了“膝關節單一主導”的發力困境。
緊隨其后的是小腿三頭肌與脛骨前肌的協同運作。
小腿三頭肌的激活度在0.03秒內從40%提升至92%。
比目魚肌作為慢肌纖維占比更高的肌群,率先通過等長收縮產生基礎伸踝力矩。
隨后腓腸肌的快肌纖維大量參與,使伸踝力矩從100n·爆發至220n·,帶動踝關節從42°的彎曲狀態迅速伸展至175°,前腳掌對起跑器踏板產生強烈的蹬地反力。
此時的博爾特垂直支撐反力達3.2倍體重,比直臂起跑時的2.8倍體重提升14%,且峰值出現時間提前至0.08秒,與身高正常運動員基本持平。
大幅度解決了博爾特這類型高身高運動員垂直反力峰值延遲的問題。
蹬出抵足板。
嗡——
在博爾特下肢蹬地的過程中,“髖-膝-踝”三關節的力矩峰值出現時間差被控制在0.01-0.02秒內。
髖關節力矩峰值出現在槍響后的0.04秒,膝關節峰值在0.05秒,踝關節峰值在0.06秒。
這種“階梯式爆發”形成了連續的力矩傳遞鏈,使博爾特蹬地能量如同波浪般層層疊加,而非之前直臂起跑時的“斷層式發力”。
這時候,下肢肌肉的收縮模式呈現“向心收縮為主,離心收縮為輔”的特征——
博爾特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均以向心收縮產生主動發力,而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與膝關節周圍的腘繩肌則以15%-20%的離心收縮速度。
這是防止關節過度伸展導致的損傷。
形成“發力-保護”的雙重機制。
與下肢的劇烈爆發不同,博爾特的上肢在槍響瞬間始終保持“被動支撐-快速過渡”的功能定位。
曲臂姿態徹底改變了他直臂起跑中上肢的受力模式。
使上肢從“主動推離”轉為“輔助穩定”。
大幅減少了能量消耗與力矩轉換損耗。
當下肢蹬地產生的反力推動身體向前上方運動時,上肢的支撐功能迅速過渡為“推離輔助”——
博爾特的手掌根部從“完全貼合”轉為“指尖先行脫離”,前臂在旋前圓肌的輕微作用下緩慢旋前,使手掌從垂直支撐轉為輕度傾斜,減少推離時的地面摩擦力。
這一過程中,上肢肌肉的激活度始終控制在60%以下,遠低于下肢的90%!
能量消耗更是僅為直臂起跑時的80%。
這樣就可以把更多能量被集中于下肢蹬地。
砰。
第一步蹬地:下肢肌肉的快速二次發力。
第一步落地時,博爾特的前腳掌即原本的后起跑器支撐腳,率先接觸地面,接觸點位于身體重心投影點前方15-20處,腳掌與地面呈15°-18°的前傾角。
這一角度設計既能通過前腳掌的彈性形變緩沖地面反力,又能迅速轉化為蹬地動力。落地瞬間,小腿三頭肌首先進入離心收縮狀態,肌纖維以0.2/s的速度緩慢拉長,吸收地面沖擊產生的能量,iemg值短暫升至70μv·s,避免踝關節因突然受力導致的過度彎曲。
同時,脛骨前肌同步激活,通過向心收縮維持腳掌的穩定,防止腳尖過度下垂引發的絆腳風險。
這樣一來。
看起來帝都世錦賽的名場面。
不一定會出現了。
隨后,下肢迅速從“緩沖”轉為“蹬地”。
四點連線。
臀大肌再次爆發活力,激活度從60%提升至85%,通過向心收縮產生強大的伸髖力矩,帶動髖關節從130°的彎曲狀態快速伸展至170°,使大腿向后上方擺動,為身體提供主要的向前動力。
此時股四頭肌并未完全放松,而是維持40%-45%的激活度,通過適度的向心收縮輔助膝關節伸展,避免因髖關節過度發力導致的膝關節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