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直臂起跑不同,曲臂技術帶來的軀干穩定傳導,使膝關節此時的受力比例仍控制在40%左右。
也就是講,并未出現過度承載的情況。
這么高大的身軀,采取這么猛的啟動模式,竟然沒有出現太多的過度承載。
這不就是米爾斯想要的嗎?
從第二步開始,博爾特的起跑進入“啟動強化”階段,身體姿態、肌肉運作模式逐步向加速跑過渡。
砰。
第二步落地時。
軀干與地面的夾角進一步增至75°,豎脊肌的激活度從60%降至50%,但仍維持足夠的張力穩定腰椎,此時軀干的能量傳遞損耗率已降至6%-8%,下肢蹬地產生的能量幾乎無損耗地傳遞至全身。
砰砰砰。
第三步至第五步是速度提升的關鍵階段。
博爾特的下肢肌肉開始呈現“快肌纖維主導”的收縮模式——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中的快肌纖維激活比例從60%提升至75%,肌肉收縮速度進一步加快,蹬地時間從0.12秒縮短至0.10秒。
同時,腘繩肌的激活度從20%提升至30%,通過適度的離心收縮輔助膝關節穩定。
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則以25%的激活度,維持下肢的力線穩定,避免膝關節內扣引發的力效損耗。
三角肌的前束與后束激活度始終維持在70%-75%,擺臂軌跡更加貼近軀干,有效推進力占比保持95%以上。
而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的激活度則根據擺臂位置動態調整,前擺時肱二頭肌激活度提升,后擺時肱三頭肌激活度提升,確保每個擺臂動作都有足夠的肌肉力量支撐。
砰砰。
啟動階段最后兩步。
博爾特的身體已基本完成從起跑向途中跑的過渡,軀干與地面的夾角增至80°-85°,接近加速姿態,豎脊肌的激活度降至40%,僅維持基礎的軀干穩定功能。
下肢方面,蹬地模式從“后蹬為主”轉為“前蹬與后蹬結合”,臀大肌的激活度降至70%,股四頭肌的激活度提升至60%,通過更強的伸膝力矩推動身體向前。
小腿三頭肌的激活度雖降至80%,但收縮效率更高,踝關節的伸展速度提升10%,使蹬地反力的傳遞更迅速。
曲臂起跑技術帶來的“快速啟動-高效加速”目標,高度實現。
在這整個十米七步的啟動過程中。
博爾特的肌肉運作始終呈現“協同化、高效化”特征。
下肢的“髖-膝-踝”三關節力矩協同、上肢的“擺臂-支撐”功能適配、軀干的“穩定-傳導”無縫銜接,共同構建了一套專屬于高身高運動員的起跑體系。
等于說。
曲臂姿態不僅解決了他高身高群體的重心、力矩、能量傳遞三大矛盾。
更通過精準的肌肉激活控制與動作時序優化。
將生物力學原理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細節。
這一波的技術改動。
來的扎實。
都是空穴來風。
每一步都有詳細的科學原理,科學數據以及技術分配,作為支撐。
落到場面上就是。
博爾特這里。
的的確確還是沒有蘇神的啟動那么可怕。
但。
這絕對是他人生中啟動最快的一槍。
以往蘇神啟動能夠甩開他兩米左右。
這一次。
沒有了。
只有一米多的差距了。
對了。
博爾特的啟動反應。
都在這里。
達到了他大邱世錦賽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