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之后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鞅則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駁斥了甘龍等人。”
“變法之爭結束后,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后,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商鞅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斗、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卓有成效,也讓秦孝公更加看好變法的未來。”
“為便于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筑冀闕宮廷,營造新都,并于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
“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商鞅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游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十年之后,秦民都適應了新法,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的局面。”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愿望。”
“秦孝公繼位后,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
“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時,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
“兩軍對峙時,商鞅使用計策俘虜了公子卬,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
“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魏惠王后悔不已,悔不聽公叔痤之言,商鞅因戰功獲封于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商鞅變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通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
“但是這些舉措卻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
“而且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軍政大權,使秦國內部權力斗爭激化。”
“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其謀反。”
“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無處可逃,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
“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在彤地失敗戰死,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商鞅雖然被殺害,但新法并未被廢除。”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
“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同時,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這也使得秦國一直用法家之法,最終歷經數代、殲滅六國、一統天下。”
“主席同志也曾評價過商鞅:【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于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法學之巨子,政治家之雄!”
“十大名相第二位。”
“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