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欲出兵捉拿兇犯,為民除害,為小兒報仇,還望仙師指點。”
“卦象為將軍外行鳴金功成,霸王遇水則入兇。若兇犯離開此山,則生。留在此山,則兇。天機難測,宰相自行把握。”
張天師不愿多言,宰相起身告辭。回到相府,李邦彥反復思量,張天師的卦象與白有余從西輔打探來的消息驚人的相似,兇犯就是天息山賊寇張坷垃,道長說山中藏有寶物,就應該是“傳國玉璽”。
李邦彥邊思慮如何剿滅天息山,邊差人請太尉梁師成進相府議事,梁師成本為宋徽宗趙佶奴仆,因善于逢迎,自稱蘇軾之子,皇上提拔他為近臣,深得宋徽宗賞識。李邦彥被重新起用后,與王黼不和,伙同蔡攸、梁師成誣陷王黼使其被罷免。李邦彥扶持梁師成為太尉,執掌天下軍政事務,統帥天下兵馬大權。
李衙內被刺時,梁師成派兩千禁軍搜查整片原始森林,未抓到兇犯。他意識到李邦彥決不會善罷甘休,此番請他進相府,不知又要采取何等行動。他與李邦彥、蔡攸三人攜手穩站朝堂之上,李邦彥雖毫無建樹,但梁師成只能仰其鼻息,與其沆瀣一氣。
梁師成走進相府,會見了李邦彥,對李衙內慘遭刺殺表示憤慨,對宰相的失子之痛深表同情,說了一些安慰的話,并表示:“衙內身遭不測,老夫怎能坐視不顧,不知宰相意欲如何?”
“現已探明,兇犯乃天息山賊寇張坷垃,此賊流竄到汴京,偷襲了我兒衙內,又返回了老巢。天息山聚集了百多名強盜,依仗山勢險要,四方打家劫舍,危害黎民百姓,對抗朝廷,早年丟失的皇糧就是他們劫去。天息山乃國之大患也,必須派兵殲滅之。”
梁師成深知北方戰事不斷,為了收復燕云故地,大宋朝與金國訂立盟約,共同進攻遼國。朝廷這些年不堪重負,為了百余名匪徒就派兵去征討,實為不合時宜。然而,李邦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己只有聽從。他附和道:“宰相所慮為國為民,老夫即派五千鐵騎,踏破天息山!”
李邦彥卻是沉吟未答,有頃抬頭道:“天息山蜿蜒數十里,若那些賊寇藏于山中,不易剿滅。”
“宰相所言極是,天息山山勢險要,容易躲藏,若要徹底鏟除匪寇,必先圍山。”
“梁太尉之意,應派多少兵力?”
“天息山雖為獨立的山峰,但地形復雜,需兩萬兵馬方可將匪窩一舉搗毀。不知宰相以為如何?”
李邦彥聽后甚是滿意:“就依梁太尉所言。”
“天息山雖非行列的群山,若以大隊人馬開拔,必使賊寇警覺。老夫以為大軍需分批秘密開進天息山,給賊寇出其不意的痛擊。然則,派誰領兵出征,眼下邊關戰事不斷,將帥多在北疆,誰還能堪當這大任?”
李邦彥對梁師成的思慮感到由衷的贊嘆,他想到了白有余對徐布仁的大力贊賞,以及他送來的玉杯和一箱珍寶。徐太守在中原腹地鎮守多年,有能力,人才難得。天息山本屬汝州管轄,但山上有多個匪徒曾被西輔郡通緝過。對匪情的了解,徐布仁優于他人。關鍵一點,他還知道“傳國玉璽”的秘密。于是道:“梁太尉說得甚好。我欲請命皇上著西輔太守徐布仁,暫代都太尉一職,領兵前往天息山剿匪。”
“徐布仁進士出身,在西輔歷練多年,有才華,能堪大任,良才善用,能者居之,是宰相的用人之道!”
“還有,徐布仁的屬下趙少尹,舉人出身,此人足智多謀,輔佐徐布仁多年,兩人相得益彰。可讓他為徐布仁出謀劃策,共同征討天息山。”
“既然宰相已經過深思熟慮,在下覺得此二人甚好。當下還缺少兩員大將,請宰相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