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和楊業針對遼國來犯之兵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潘美道:“楊將軍,此番遼軍雖來勢洶洶,可是沒有后援接應,而且我駐守之兵悍勇無比,此一役我觀之大勝希望有之。”
楊業回道:“大帥之言正合楊某心意,楊某素與遼軍作戰,知其善打人海戰役,若是人多勢眾,則士氣昂揚,若是敗像顯現,則如大堤決堤,如鳥獸散之,故部下請命,繞到北面往南殲擊遼軍,大帥則從南面向北迎擊敵軍,兩面交擊下,遼軍自潰散而逃。”
是日,楊業率數千騎兵從西逕而出,繞到雁門關之北,往南突襲遼軍,潘美則正面迎敵,果然不出潘楊二人所料,遼軍在兩面夾擊下,大軍人心惶惶,戰意消散,統統做鳥獸散。此役斬殺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了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宋軍大勝。
趙光義聽聞勝利的消息后,對潘楊大加封賞。楊業被提升為云州觀察使,依然兼任代州刺史。潘美封為代國公。此時大宋和大遼都屬鼎盛之時,彼此相互互有攻伐,輸贏也說不準,有時宋軍勝,有時遼軍勝。但規模相較于高梁河之戰,都小了些,也沒有出現君主倉皇而逃的場面。此時的趙光義都是通過陣圖遙相指揮,而不像太祖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也是趙光義不如太祖的地方,可嘆他時時于太祖相比較,認為自己并不輸于太祖,其實整個宋朝君主只有太祖是真正的軍事天才。趙光義通過陣圖遙相控制就是屬于防范心強,不如此做不足以抵消心頭的疑慮。
潘楊二人此時關系甚好,潘美高高在上,為代國公,且屢立功勛,對于楊無敵之名雖然有些威脅,但想到他既為降將,太宗必然忌憚之,就算立下天大功勞,這功勞里也有自己的一份,而且還是主要部分。而楊業則無他想,只想一心報皇恩,滿腔熱血地為大宋戍守邊疆,抵抗來犯之敵。
潘美沒有料到,太宗竟然對楊業頗為賞識,也許三位皇子的信在他心里分量太重,也因為雁門關之戰楊業表現無愧“無敵”之名,所以此時楊業在太宗心里如國之柱石般可靠、重要、恩寵,楊業諸子中楊大郎也授以官職,在楊業身邊輔助,在大宋朝楊業一家忠君報國的名聲如巍巍大旗般不可撼動。
楊家將的名聲后世多經演繹,雖和此時史實略有出入,如增加了楊宗保一人,而且楊業諸子姓名和史實都有不同,但楊家將的驍勇善戰,為大宋朝鞠躬盡瘁的史實則沒有絲毫出入。
趙元休也時刻關注著楊業的動向,楊家將的名聲實在太響,他想到前世曾在各種電視劇里看到楊家將的風采,尤其是楊府男丁皆亡,女將披掛上陣的英姿,在浩瀚歷史長河里這樣的場景實屬不多見。但他不知道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的,先不說沒有穆桂英這個巾幗英雄,就說佘老太君恐怕也是杜撰。何來穆桂英掛帥一說?大宋官家即使再昏庸,也不會做出讓百姓貽笑大方之事。
但趙元休并沒有因此忽視楊業一家,他想著如果有一天自己做官家了,肯定要重用楊業一門。此時楊業一門七子皆在,那是多么英姿勃勃的一門,用之于社稷將獲益多多。
自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況且楊業一門七子皆虎子,那是大宋朝多大的財富,他總想著用自己的力量保護楊業一門,待到自己登基時再重用,史書上楊業一家后來大多隕落,這是多么大的損失,如同大宋失去半壁江山。試想楊氏一門枝繁葉茂繁衍下去,何至于后來有“靖康之恥”?
此時趙元休隨著雁門關大勝的消息傳來,心中波瀾起伏,他心里道:“既然這世我為官家,那我就不能任由歷史往下坡路上走,我的這一世將顛倒乾坤,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