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士安說道:“此千字文還不完全符合對仗平仄押韻之規則,但是讀起來韻味尚在,所以后一句詩贊羔羊無需多做解釋,可以看成是一種有些欠缺的對仗詞句。”
趙元休和劉娥受教,忙向畢士安施了一禮,說道:“先生才學當真淵博也!”
趙元休忙問道:“那宋朝科舉考詩文要求押韻嗎?”
畢士安答道:“是需要的,近體詩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種規律,押韻平仄是必須的。”
趙元休自忖道:“那我還需下番苦功夫啊,這著實有些難。”
忽然,趙元休對科舉又感興趣起來,他問道:“先生,秀才都考些什么內容?之后的舉人、貢士、進士呢?”
“無外乎四書文、試貼詩、五經文、詩、賦、策、論,圣諭廣訓等。”
“考秀才分三場,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縣試、府試考過以后可以叫做童生,院試考過后才可以叫生員,或者秀才。”
“有了秀才功名后,便有免除差瑤,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并且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再其次是附生,待遇更差。”
趙元休兩眼放光說道:“先生認為我能得中秀才否?”
畢士安寬慰道:“殿下無需參加科考,殿下懂得識人用人便可。”
趙元休喪了一口氣道:“先生是認為我的才學還不如一個秀才了?”
畢士安忙搖頭道:“非也,秀才之才學屬于基礎性的學識,若是殿下有意,可以熟讀四書后,便嘗試做八股文,八股文主要考較四書五經的理解,順便文辭華美便足夠矣。”
趙元休膽氣一生,忙道:“好,先生為監考,一個月后由先生出題,我來應考,寫篇八股文由先生評定之。”
畢士安見趙元休心意已定,當下不好說什么,但心里想到這位王爺肯放下身段和普通士子們一教高下,看來并非是個貪圖享樂之輩,之前我倒是小瞧了。
雖然說考秀才需寫四書一篇,五經一篇,詩、賦、策、論,但是由于趙元休基礎薄弱,他如今說寫篇四書也實屬難得了。
趙元休道:“今日是初八,下月初八先生來我府上,這段時間我潛心研究四書,到時先生再來,我定不負先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