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塵封的卷宗,里面的紙張已經有些泛黃,白紙黑字的檔案,歪歪扭扭的字體,無不訴說著這場滅門案的悲慘。
1983年六月,盛夏時分,市場經濟愈發繁榮,很多人不滿于現狀,發現了市場經濟的浪潮,紛紛轉而經商,稱之為“下海”。
那是一個下海的熱潮,人們在商海中奮戰,紛紛撈到的初次下海經商的第一桶金,躋身萬元戶行列,要是能再拿著一個大哥大,帶著蛤蟆鏡,走在街上,別提多威風了!
陳氏夫妻便是那段時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下海從事服裝生意,幾個月下來就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他們開始計劃把留在老家種地的陳父,還有膝下的三個兒女全部接過來,六口之家享受天倫之樂。很快,他們就在年末的時候,租下了當地最有名的豪宅,把父親和三個兒女全部接了過來。
七旬的陳父,看著自己居住的小別墅,不禁濕了眼眶,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已經過世的老伴。他坐在亡妻的黑白照片前,抹了抹眼淚,聲音有些哽咽地炫耀著:“老婆子,兒子和兒媳婦現在是萬元戶嘍!我一把老骨頭也住進了大房子,真好!你總說孩子像我沒出息,你現在再看,孩子像我才有出息哩!你沒見過大哥大吧,像個板磚一樣的東西,只有有錢人才用得起哩……”
陳氏夫妻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十四歲,大女兒十二歲,已經完成了轉學手續進入校園讀書,只有六歲的小兒子不太高興,自從搬到這里,周圍都沒有小伙伴和他一起玩了。
好在沒過多久,小兒子便和住在附近的同齡孩子打成一片,每天和他們穿大街過小巷,奔跑撒歡。小孩子沒那么多心眼,也沒有社恐,只要是同齡,就有共同語言。
此時的一家六口其樂融融,準備迎接搬到這里的第一個新年。
年關將至,家家采購年貨,張貼對聯,孩子們也換上了新做的花棉襖,巷子里時不時傳來鞭炮聲,年味十足。
這天中午,陳氏夫妻在廚房準備午飯,陳父帶著大兒子和大女兒坐在客廳里收看電視節目,那是剛剛買回來的彩電。要知道那個時代,家家都有黑白電視,但是彩電可不是誰家都能有的。
門外,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你好,開門。”
大兒子打開了房門的鎖,一個臉色蒼白的中年男人露著詭異的微笑,走進了屋子……
那天下午,房子里傳來了五聲槍響。
起初根本沒有人在意,還以為是誰家小孩在院子里放鞭炮。
沒有人知道那個男人為什么要持槍殺了陳氏夫妻一家老小,也沒有人知道兇手來自哪里。
隨著警方的破案,兇手的伏法,這件事再也沒有人提起。
直到兇手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的那一刻,警方仍然不知道兇手為什么要殺人,以及那把殺人的手槍藏在何處。
卷宗的結尾,只是簡單講述了一下這次槍殺滅門案的唯一幸存者,那就是案發當時在巷子里和小朋友玩游戲的小兒子——陳秋。
陳秋當時只有六歲,他不知道自己的家里發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自己再也見不到爺爺、父母和哥哥姐姐了。
此后,他被送到當地的一個孤兒院生活……
我合上卷宗,深深吸了一口氣,深深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禁槍的法治社會而慶幸,為自己成為一個打擊違法犯罪的警察而感到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