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何以無法成為“原來你是備胎”這樣的句子?
換個比方。
馬三立先生的“逗你玩兒”這句話,本身有什么好笑呢?“撓撓”倆字,本身有什么好笑呢?
普通逗樂,是人身攻擊!
高一點的逗樂,是自嘲,耍萌耍賤,都算。
再高一點的,是以自嘲的方式嘲弄別人。
最后這個,是要設情節的。
那些本身不好笑的臺詞,所以在我們記憶里那么好笑,是因為處身于情境中。有前因后果。矛盾集中爆發!
這些話的好笑之處,依然是當時的情節,立人物,講故事,到一個矛盾點,反差來了,大家哈哈笑。
因此小品的本真是有人設,有沖突,有完整的劇情,而不是段子堆砌,碎片話的包袱!
不是那些人不搞笑了,而是他們現在講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劇情,完全不講邏輯,沒有起伏何來爆發,沒有醞釀何來**?
這段話引起了許多人的贊同!
馮大師道:“是呀,小品的本真還是講一個故事!”
黃大師:“我說這些年怎么覺得有些不對勁,原來我走了彎路!”
趙大師:“英雄出少年呀!”
網友評價。
“小品,是讓人笑的,好的小品是讓觀眾笑過以后能自己去放映出作品所隱含的問題,從而去思考,而不是鋼琴一起,語速語氣都變慢了,強迫人們去接受這里面的問題。”
“小品是好的小品,演員也是非常好的演員,有思想,現在的小品最后都不忘煽情一下,讓人哭笑不得,至少我是很反感這個煽情的橋段。
“這才是真正的好的小品。”
………………
因為《你好,李煥英》,網絡上也在討論小品煽情的必要性。
“大部分現在的喜劇小品就是網上去抄段子,然后把段子弄幾個人去舞臺上表演出來就完事兒,創作成本無限趨近于零。主要成本就是在網上請水軍吹,蹭熱點吹,趁熱吹,再把熱度炒起來。來自于網民又回歸到網民,循環的過程中完成噶韭菜整套動作。”
“就這么個逗樂子玩兒的東西,也能被抄去上元宵晚會,我都覺得丟人。人貴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的生命等同于一臺復讀機,這是誰都受不了的事情,于是就必須要拔高一下下,不拔高一下下就會難受。”
于是就必須強行煽情一把,以告慰自己空虛寂寞冷的靈魂。”
“中國人太累了,連單純的娛樂活動都要找點所謂高深的意義出來,不然就不安心,總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而別人在這段時間里不懈努力趕超自己。”
“這種焦慮從小學生就開始了,小學生去春游,回來寫春游的作文,如果你不寫在春游中學到了什么有意義的事,那得分肯定很難看。”
“因為沒本事讓觀眾從頭笑到尾,最后只能強行煽情,其實就是占據道德高點,讓你笑不出來,但是又礙于道德高度,沒辦法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