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煽情沒有人動啊,編劇又不會編,演員又不會演,只有煽下情,才可以勉強維持氣氛這樣子。觀眾個個都是人才,又會捧場,超喜歡在臺上的。”
“靠煽情撐場子的喜劇,死套流行語,“接地氣”,是庸才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然而功力不夠給什么素材都用不好。”
“煽情行嗎?當然可以,但是,你二十分鐘喜劇,十五分鐘煽情。或者笑點沒幾個,煽情太表面。有啥意思,感動自己,折磨觀眾。”
“因為現在對小品的審核要求也高啊。。。敏感詞要禁,敏感話題要禁,不能低俗,不能膚淺,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夠引導人積極向上的。”
著名作家北宮望則寫了這樣的評論。
“菜是原罪,歸根結底就是菜,就是沒能耐,包袱不好節奏不行。
一個喜劇作品,靠喜劇內容撐不住,只能靠往里放悲劇來綁架觀眾,真是諷刺。”
“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好笑了。”
“只能靠煽情道德綁架你,你不說好你就是沒良心,這我多感人啊!我多升華主題啊!我這作品多牛逼啊你怎么能不說好呢?”
“當然我不是反對煽情,煽情是可以的,如果真的一個喜劇作品又搞笑又煽情還能有點教育意義那是很棒的,不是非要純搞笑。我所批判的也不是帶煽情的,而是你因為笑料不夠去煽情的。那些人煽情不是為了煽情或者有什么深層含義去歌頌去批判什么,丫就是想不出好段子了。”
“你如果能把作品拍成《你好,李煥英》那樣,那你煽情我一點意見都沒有。”
“我再說一遍,煽情本身沒有錯!!!!你沒有控制好煽情和搞笑的比例,才是錯,用喜劇作品煽情,本身就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做不好就會貽笑大方,做不到就是垃圾,就算是官方要求,人家徐乾怎么就行?現在很多演員怎么就不行?”
“說白了還是那句,菜!”
…………
這樣的討論還是有用處的,那就是煽情不是罪過,講不好故事才是罪過,小品和寫一樣,要講究起承轉合,你把故事講好,那效果是層層疊加的。
《你好,李煥英》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贊賞,這應該是煽情小品的代表作。
“前面的包袱很好,后面的情感到位,吃雪糕那段我真是無比懷念
記得小時候一家人中午吃完飯心滿意足的吃雪糕,記得小時候大晚上想吃肉,爸媽出去買了醬豬蹄,一家人啃著豬蹄,滿嘴油還笑得那么開心,現在的生活不缺這東西不缺那東西,唯獨缺一點溫情。”
“雖然小品都會前半部分勉強搞笑,最后會升華一下主題,講一講道理,這種小品我也煩,我也不喜歡看,但朱麗這個小品不一樣,前半部分搞笑搞得行云流水,毫不生硬,后半部分升華也來的自然,最后哭都哭變形了,絕對的真情流露,不是那種做作的為了哭而哭,在乎形象的哭,擠不出眼淚的哭。而且我覺得她的穿越部分設計的非常好,尤其是鐘表嘀嗒嘀嗒的聲音那部分。”
“對于我們這種廠礦子弟來說,感觸可能更深一些,鏡頭切換的一剎那,眼睛就有些濕潤,這是我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小品里種種過去的細節令人觸景生情。”
“每天下午五點都會想起的大喇叭,宿舍里走街串巷吆喝“豆腐腦,剛出鍋地豆腐腦!”成群結伴的剛下班的女工等等,很懷念過去的那些日子,對于年少的我們來講生活真的是無憂無慮,而那時熱熱鬧鬧、生機勃勃的場景對比著現在廠區的荒涼與落魄,也讓人不勝唏噓。”
“我看了兩遍,很感動。打動人心。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最讓人痛苦,你的成功無法與父母分享,父親已經離開我三年了。母親還在辛苦的做家務。前一段,和媳婦一起給岳母買了個戒指。慶祝她的生日,看著評論,忽然會熱淚盈眶,我想應該去給母親買個戒指。”
“不懂什么藝術形式,也不懂節奏什么的,就是感覺動真情,真感動,現在很少有演員那么用心去表達東西了,大多一個段子或者一個網絡詞就高度概括了,用心的東西很難得。不是什么高大上,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語言和行動。”
“近幾年來看過最好的小品,沒有之一,獨一檔。”
…………
許多人稱這部小品為春晚天花板,這是非常高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