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個孩子,各有各的書桌板凳。因為學生不多的緣故,所以并不顯得擁擠。
陳平安就坐在一張椅子上,對蒙童們相對而坐,看似閉目養神,實則仔細聽著三列孩子的不同讀書聲。
陸沉笑問道“寧吉,知道什么叫書聲瑯瑯嗎”
少年搖頭。
“讀書人讀書人,讀書自然是一個字一個字讀出來的。”
陸沉背靠窗臺,雙手籠袖,微笑解釋道“本義呢,是金石相擊的聲音,質如清磬聲若孤桐,瑯瑯其璞巖巖其峰。后世覺得這疊字,寓意實在美好,就用來形容好聽的讀書聲,現在就是了。”
三個不同的年齡段,陳平安會傳授以不同程度的課業。
比如昨天學塾的授書,今天早晨的背書,孩子覺得自己背熟了,就可以舉手示意,陳平安就讓他走到身邊,檢查一遍,背誦的內容準確無誤,通過了,再讓那個蒙童自己來復講一邊所背段落的粗略文義,那一刻,仿佛是先生和學生的身份顛倒了。
如果說得通順,大致無錯,陳平安就點點頭,讓孩子返回座位,如果蒙童只是背書準確,文義仍然說得不夠準確,或是內容有所遺漏,陳平安就幫忙糾正,查漏補缺,再讓孩子回去繼續背誦。
這幾天,一直不太打攪寧吉觀看光陰畫面的陸沉,終于開口提醒道“寧吉,千萬別小看蒙童復講這個環節,這才是授業和求學雙方的精髓所在,將來學子們走出學塾,能否舉業,甚至是能否別開生面,獨出機杼,代替圣賢們立言,就在此一舉了。”
先生授書,到蒙童背書,再到顛倒身份的復講,學生講,先生聽。
這里邊就有了個次第,是有先后順序的。這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先后,則近道矣。
寧吉說道“陸掌教在白玉京那邊,也會開課講學吧”
陸沉笑了笑,“太懶,偶爾為之。白玉京五城十二樓,聰明人太多,幾乎就沒有個笨人,更是我不愿傳道的原因。”
論學識之廣博與深邃,人間萬年以來,寥寥一雙手的人數之外,此外所有人與陸沉的差距,就是差了一個陸沉。
寧吉沒有多想,只當陸掌教是覺得那些白玉京的“神仙”,聰明到無需聽課了。
事實上恰好相反,就像陸沉曾經與陳平安調侃一句,崔東山的那只袖子名為“揍笨處”,他的袖子,屬于“揍遍人間聰明處”。
等到早課背書結束,接下來就是每天的正式課程了。